离孩子多近才合适?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车与车,是有着安全距离的——或者说“疆界”。亲如父母子女,也是一样。遗憾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疆界,常常被忽略。

用爱与规则建立起的良好疆界,能让孩子随时可以独立、不怕犯错和失败,乐于分享与合作,不以竞争获胜或物质占有定义自身价值,不怕被人拒绝与提出拒绝,不曲意逢迎、过分懦弱与胆大妄为。

Control 1

安心顺利入园 缓解宝宝分离焦虑

躲猫猫是宝宝们很爱玩的一个游戏:与孩子之间隔着一个障碍物(如电脑屏幕、纸板、书本等等),妈妈时而把自己藏起来,时而又伸出头让宝宝看见你,往往把宝宝逗得咯咯笑——这个游戏有利于帮助宝宝缓解最初的分离焦虑,让他知道妈妈不会就这样消失不见,很快还会再回来。

也许你没想到,最先体验到分离焦虑情绪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刚休完产假上班的妈妈——是的,大人的分离焦虑情绪比孩子先到来。孩子会逐步接受你的暗示,你的焦虑、揪心的态度,以及“我们家孩子特别黏人,就是离不开我”的评价。为了满足父母内心难舍难分的需求,孩子就更加显出“特别黏人,离不开你”的状态。

如果妈妈说:“妈妈也不想去上班呐,但是没办法呀,得挣钱给宝宝买玩具呀……”,不仅不能缓解宝宝的恐怖焦虑,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啊是我的错,我不玩玩具,妈妈就不用上班了”——这样怪罪自己的心理。

上幼儿园时,很多孩子会用哭泣、喊叫来抗拒与妈妈的分离,但大人不必严格制止,得允许孩子有表达自己、发泄悲伤的权利,若一听孩子哭就立即妥协、恐吓威胁等,只能加重孩子的压力。

你可以亲亲宝宝,给予倾听、勉励:“嗯,大家都在等宝宝做游戏呢,妈妈在你吃完下午点心餐就来接你!”欢快地告别,轻松地离去,一定时间后重新出现,用反复的过程向宝宝说明印证:爸爸妈妈会回来,我们会重新相聚,分别尽管令人难过,但不是不能接受的呀,是不是?

值得强调的是,不要强制抢夺——若孩子正在爸妈怀中哭泣,让阿姨或者老师生拉硬扯,用武力抱走,只会更增加孩子的恐惧感,反而更不利于宝宝走向独立。

Control 2

谢绝“妈妈外交”

邻居是一对厨师夫妇,爸爸掌勺的时候,妈妈就坐在门口择菜,间或对着儿子叫一声:“张家的孩子会打人,你别跟他们玩儿,你给我回来!”

“你这孩子,怎么打我儿子!把你家大人给我找来!”

“你是哥哥,别和妹妹抢东西,你咋那么小气?!把玩具让给妹妹玩一下,你要听话!……”

只要妈妈说把玩具让给别人玩,宝宝再不舍也要拱手;只要妈妈出面了,孩子所有的纷争都迎刃而解,一边哭,或者一边得意洋洋地随妈妈回家去。

妈妈以为自己这是在保护孩子,教育孩子,但却剥夺了孩子学习处理冲突,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当宝宝长大到一定程度,就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我要!”“我的!”这不是自私,这是他逐步建立自己的表现,是令人欣喜的、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但年幼的孩子对“你的”“你们的”“她的”等他人却很模糊,也没有“归还”的概念,他觉得“小伙伴拿走了,就看不见了呀。”这个时候如果强迫孩子分享,不利于孩子建立“物权”的概念。或者说:“小朋友想玩你的玩具,你愿意借给他一下,一会儿还给你吗?”如果他不愿意,尊重孩子的选择。

也不要过多地“帮助”宝宝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暗示,可能只是无心之言,却有很大的后劲。比如“我们家孩子就是比较爱打人”,孩子就容易给自己贴上标签,用打人这个动作一再强化家长的印象。

“小胖是个坏孩子,我们家孩子从来不和他玩”,孩子可能就有“对,我不想和小胖玩”的意识。

“我们家孩子特挑食。”——你怎么能怪孩子挑食?她会觉得:“连妈妈都说了,特别爱吃土豆。”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用爱与规则建立良好的疆界,能培养出相依相恋、接纳赞赏、互相归属的美好情感。如果你希望孩子比你强,你要退到他的后面,给他自己做决定的机会。父母不太强调自己的权威感,反而更能培养出有精气神和给别人安全感的孩子来。

Control 3

帮助幼儿建立身体上的疆界意识

蒙特梭瑞的教师手册上有一句话:“未获得宝宝接纳之前,请不要触摸她。”这是尊重孩子身体的疆界。

琴房里有时候会有小朋友们来玩,天气热时,有个小男孩只穿了一件短裤,光着上身,我笑着与他说:“小朋友不穿上衣对别人不礼貌哦,回家请妈妈帮你穿上小背心,好不好?”他说:“妈妈说不穿,妈妈说不穿上衣不热。”我说:“你在家里不穿上衣是可以的,但这里是琴房,有好多小朋友来,让大家都看见了,多不礼貌呀?这样,你先回家,等想过来玩了,就穿上小背心,好不好?”

他乖乖地跑回去穿了上衣,回来骄傲地说:“姐姐你看,我穿上衬衣了!可以玩了吧?”我很赞许地欢迎他进入钢琴房。

小朋友很小的时候,父母与他们相互“坦诚相见”是没有问题的——比如两三岁,儿子和妈妈一起泡在浴缸里洗澡,爸爸帮助女儿洗头洗澡等等,自然地在孩子面前裸露身体,有助于孩子了解性别的不同,身体的神秘——帮助他们觉得:人体很神奇,也很正常,我的性别、爸爸妈妈不同,像大自然一样,理所当然的,不是什么觉得羞耻的东西。

五六岁上学了,父母更衣、如厕、洗澡就应该回避孩子或者请孩子回避:“你长大了,是大人了,爸爸/妈妈在你面前露着身体不合适,感觉很不自在。”在孩子面前衣冠整齐,要求他们不随地小便、不赤裸上身,帮助他们觉得:尊重自己与他人的身体很重要,人与人之间(不管相同性别或者异性)都该有礼貌,也应有距离。

Control 4

劳动最光荣 引导宝宝关注自己内心的成就感

过度的赞美,空乏的表扬,不合适的奖励往往会降低孩子内心的成就感:“你今天帮妈妈把冰箱收拾干净,好的,你能得到5块钱!”——下次,估计低于5块钱的价格他干活儿就不是那么情愿了。

“宝宝真棒!宝宝帮妈妈扫地,真是好宝宝!”——这个家是属于你们的,没有什么是“替妈妈”做的。

完成一件事情本身的荣誉感,孩子觉察自己进步的信息,就足够奖励他的付出。而过度的赞扬,则可能影响孩子拥有坚实的自我意识和良好安全感:“啊我昨天干活了,我是好宝宝,呐今天我没干活,妈妈不表扬我,是不是就表示不喜欢我了?”孩子会从关注做事情完美的成就感,转而关注成人的反应,期盼成人的夸奖、肯定、奖励。

改成说:“哇!上次收拾玩具用了45秒,这次竟然达到了37秒!宝宝进步真快!”重视自己努力付出和自我价值判断正确的孩子,将来更容易获得成功呢。

Control 5

人与人之间不一样 不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孩子身上

谁的爸妈都吵架吧?但幸亏不是每个妈妈都和我妈妈一样——她吵架时会拉我做盟友:“你看你爸,光会在家里讲道理,就是个草包!”

“将来可千万别找你爸那样的,又穷又没出息!”“不理他好不好?你和我是一国的嘛!不然我不理你了!”

威胁和“强迫同盟”给孩子带来家庭分裂的恐惧,许下诺言后又不履行:“我再也不理你了/不要你了”——你怎么可能不理自己幼小的孩子?

这让我养成了一个语言习惯,凡是令我不满的事情——不论大事小事,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人呐!”“这什么同学呀!”——与朋友相处非常容易有不恰当的评论。

成年以后,懂了很多事情,用阅读,用缓慢的成长,慢慢修正我的行为模式,让我明白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并不是每个行为就代表此人本身、代表他的人格,我换了一个句式:“什么行为呀!”

看见琴房里乱丢的纸巾,我以前也许会说“什么人嘛!下次要提醒她!”(不全盘否定他人,有建设性意见。)

自从做了幼儿教育工作,渐渐了解自己性格的来源,了解到父母对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否正面、积极,处理好与孩子的疆界——对孩子性格的影响非常重要,儿童是无辜的,没有义务为成人的关系、成人的情绪负责。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