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父母的殷殷期盼,一面是一大堆恐归的理由,“恐归族”们在进退两难间确实难以抉择。
福建师大心理学教授连榕认为,年轻人害怕回家涉及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东方文化心理现象。
连教授说,东方文化比较注重结果,忽视过程。人们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害怕别人发现自己不成功或是认为自己不成功。所以,不够成功的人往往会自己给自己一些,觉得别人会看不起自己,回家会没有面子。其实,回家过年是家人的团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应该把它当作一个展示或显示自己财富的平台。父母年纪大了,会唠叨,这是很正常的,但父母真正在乎的,绝对不是孩子能给自己多少钱,而是孩子是否平安快乐。将财富和地位看淡一点,过年了,有钱没钱,还是要记得回家!毕竟父母年纪大了,陪伴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应该好好珍惜。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甘满堂认为,很多人选择不回去,也不是纯粹的从路费上考虑,最重要的是觉得会丢脸。中国有一种传统文化心理叫“衣锦还乡”。所以,现在的一些年轻人觉得没有赚到钱或者没有好的工作就回家,很没有面子。
但是,从传统家庭文化的角度上考虑,春节还是应该回去的。如果在外工作的人们长期不回家,这样容易跟家人脱离联系,现在又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容易感到孤独。“春节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一家人团圆。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还是回家去吧,父母也并没有要求年轻人一下子就能赚到很多钱。回家给父母送上一份安慰,比金钱更加重要。”
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社会学家刘崇顺说:“解决‘恐归症’的问题,不要指望专家给出标准答案。我看有的夫妻用抓阄来决定,挺有情趣;有的夫妻接双方父母一起过年,挺有创意;有的夫妻用回家的钱改去旅游,也未尝不可。”
他接着说:“不一定非要选过年春运的时候回家,换个淡季回去看父母,成本更低,人也更舒服,同时,还为缓解春运压力作出了贡献,何乐而不为呢?春节团圆是传统习俗,但也要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变异,总要有人走出这一步。但是,‘各回各家’的做法就不可取了,春节团圆,毕竟小两口的团圆是第一位的。有人说为回家争执是自私的表现,我不认同。因为这正好说明儿女对父母的牵挂与思念,值得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