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一起由辽宁省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匪夷所思”的杀人案,随着被告人认罪服判,落下了帷幕。
今年6月19日晚上,住在葫芦岛市连山区一家敬老院里的“盲老汉”郭凤林,因认为遭到室友杨某欺负,趁杨某熟睡之际,持刀刺向杨某致其死亡。
葫芦岛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后,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郭凤林无期徒刑。
近日,记者专程赶往事发地,与承办法官面对面,以追根溯源这起血案发生的背景。
“被告人在庭审时一言不发,这与他扭曲的心理性格有关。”在结束了这场故意杀人案的审理之后,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说。
本案之所以让“见多识广”的法官如此感慨,原因有三:其一,案件发生地之特殊———养老机构;其二,被告人之“另类”———年过花甲的盲老汉;其三,作案动机之“荒谬”———被告人认为常常遭到同住一个屋檐下的被害人的“欺负”。
匪夷所思六旬盲人因琐事杀室友
“郭凤林虽然是盲人,但是思维很正常。本案开庭时,整个庭审过程,他一言不发,抵触情绪极大。”回忆起这个“特殊”的被告人,承办此案的法官柳杨告诉记者。
在侦查阶段,郭凤林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杀人起因———当天晚饭后,他在屋里洗脸,受害人杨某从后面踢他一脚,认为平日里经常被杨某欺负,他产生报复杀人之念。
“事实上,杨某因患脑血栓瘫痪在床,根本不可能踢他。”柳杨说。
今年62岁的郭凤林,一直独自生活。随着年龄的增大,加上因患白内障而导致的失明,“单身”生活愈加窘迫。
2008年9月,在当地有关部门的资助下,郭凤林住进了葫芦岛市连山区虹螺岘镇中心敬老院。
三个月后,也是孤寡老人的杨某也来到了这家敬老院。
2009年5月,生活不能自理的杨某被安排与郭凤林共住一室。
此后,陆续有人反映,郭凤林与杨某因琐事发生口角,但事后都被人劝开。
2009年6月19日晚饭后,趁杨某熟睡之际,郭凤林摸出事先藏好的水果刀,将杨某刺死。
次日,警方在敬老院将郭凤林抓获。
“郭凤林所在敬老院里居住的老人,除了身患严重疾病者,就是智障人员,这样的生活环境,使他的性格发生了扭曲。这也是他为什么因一点小事就动刀杀人的原因之一。”柳杨直言不讳。
无独有偶血案背后浮现“”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敬老院命案”,记者发现,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的敬老院,血案时有发生。
2009年3月22日,广东省仁化县某镇敬老院,一名年过七旬的老人因为看电视与另一位老人发生争执,竟将其打死,并伪造现场,谎称死者是因车祸死亡。
2009年5月25日,四川省崇州市某敬老院,由于杨某持遥控器频繁换台,将电视屏幕弄成了雪花屏,年届60岁的聋哑老人叶某对杨某产生不满,与杨某争执。其间,杨某取出随身携带的折叠小刀,将叶某扎伤。随后,产生报复心理的叶某将杨某刺死。
2009年10月11日,辽宁省普兰店市星台镇敬老院,81岁的尹某因琐事忌恨几位室友,趁大家休息之际,打死1人,打伤2人。
……
“现在敬老院的硬件虽然不错,但是生活在敬老院的老人因缺少家庭温暖和亲情沟通,自然而然出现了孤独症和冷漠症,经常因一些琐事产生杀人念头。”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高鹤说。两年前,高鹤曾承办过一起类似血案。
高鹤告诉记者,他承办的那起案件和郭凤林杀人案几乎是“如出一辙”———同样因琐事而起,案件“主角”同样是同住的老人,被告人同样是趁受害人熟睡用事先准备好的利器将其当场打死。
对于高鹤总结的三个“同样”,鞍山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周铁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专业分析。
周铁民指出,从心理学角度看,刺激的强度与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因个体敏感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刺激很强,但如果个体不是很敏感,则反应就不一定很强;刺激很弱,但如果个体很敏感,则反应可能就很强。一些在常人看来微弱的刺激和小矛盾,因个体过于敏感也可引起过激的反应,“显然敬老院命案中的被告人为后者”。
“心理学中,关于老年人的角色退出理论,或许对理解这样的反常行为有所帮助。”周铁民解释说,老年人从社会角色中退出,本身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敬老院生活还是家庭角色退出的结果,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个人情感等方面全新适应过程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老年人适应新环境本身的难和慢,使得其情绪状态处于极度的焦虑之中,压抑心情的释放渠道有限等,都可能造成爆发式的宣泄。行凶者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心态和行为的表现。
周铁民认为,老年人的生活、心理慰藉需要重于物质满足,对他们的情绪疏导重于身体照顾,降低敏感度的方式,就是给予他们心理帮助。
迫在眉睫“老龄化”催生心理干预
然而,心理专家提出的这两个“重于”———生活、心理慰藉重于物质满足,情绪疏导重于身体照顾,在目前的养老机构中却不容乐观。
记者发现,在走访的大部分养老机构中,大多数养老护理员仍停滞在落后的观念上,简单地将养老护理工作等同于喂水、喂饭等基本工作。
在谈及具体的心理服务内容时,许多敬老院的负责人只是笼统地表示:“老人的心理慰藉需要关注。我们始终坚持‘老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多和老人聊天,凡事都让着老人,不和他们争吵,不惹老人生气。”
但是,其中真正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护理方案者却是寥寥无几。
来自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从今年开始,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800万人至900万人。
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约占总人口30%以上,也就是说,3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
对此,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曾不无担忧地说:“我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速度和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而在老龄化社会趋势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养老服务问题显得尤为“耀眼”。
根据全国几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相关调查还表明,我国老龄人口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正逐步提高,但是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全,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是“短线”之中的“短线”。
其实,早在2001年前,国家就出台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该标准将养老护理员分为4个等级。但据了解,目前仅两万多人取得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资格证书。
有专家指出,即便全国所有的养老护理员都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恐怕也难以担当起为老人做好心理服务的重任。因为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规定,只有考取高级养老护理员时,才涉及到心理护理方面的内容,而能够取得高级养老护理员的人员可谓少之又少。
为此,有关专家建议,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敬老院心理干预机制。
具体包括:民政部门出台敬老院建设规范化标准,并将建立老年人心理咨询室作为一项强制性要求;要修订《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提高养老护理员准入门槛,要求初级养老护理员就要具备心理护理技能。
更重要的是,积极探索老年人护理工作尤其是心理健康护理方面的长效机制,以避免养老院血案的再次发生。
案件追踪
本报12月17日A5版《疑因利益纠纷满身光环的企业家涉嫌雇凶杀人》一文报道了2009年哈尔滨“5·18”王文襄雇凶杀人案。12月18日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正式公开宣判,被告人王文襄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人白鹏犯故意杀人罪、盗窃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4000元。被告人于毅犯故意杀人罪、盗窃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4000元。三被告人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经济损失34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