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的心理特点

  一、自私心理。

  主要是指只顾个人的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的利益,自我中心主义占据优势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遇事斤斤计较,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助人为乐品德缺乏等。这一类问题学生可通过个体咨询使其明确“自私有损于发展,有碍于社会进步,最终会失去集体和同学的帮助,成为孤家寡人”的道理。其次可用小故事在团体里讨论自私的弊端。

  二、嫉妒心理。

  是指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已好的人心怀怨恨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处事刁难、搞不团结,学生之间有隔阂,思想、信息、方法阻塞不通等。嫉妒是一种消极情感,它为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涣散集体团结,甚至会影响人体的身心健康。这样的学生,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已,使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其次要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取长补短。最后利用其争强好胜、不甘示弱的思想,让他与被嫉妒的人展开合理竞争,促进其更快地进步。

  三、迎合心理。

  是指故意使自己的言语或行动适合别人的心意,一味地奉承、讨好别人。究其原因,有强烈虚荣心作崇下取悦教师的心态,有故意用言行来满足教师以达到表扬的,有在过高要求下迫不得已的心理等。对具有迎合心理的学生,老师要鼓励他们说真话,讲实话。并对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以利于他们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之间形成名副其实的“争荣心”。

  四、自卑心理。

  是指一个人严重缺乏自信时的心理,是自信心的大敌。自卑心理不是天生就有能力去克服,同时也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于是将失败和困难归结为自自身的基本些原因,也就形成了自卑心理。也有的自卑心理是由个人的某些缺陷造成的。其主要表现在1、遇到困难时,道德怀疑自己的能力。2、办事优柔寡断,总怕把事情办错而被子别人讥笑。3、常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要想克服自卑心理的,首先要找到自卑心理的原因。自卑心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与外界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自卑的原因有很多,有的长相不如别人,的学习成绩差,有的家庭条件不好,有的有生理缺陷。他们常常听到家长指责他们“笨”,老师批评他们不用功,同学讥笑他们是差生。时间长了他们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发展成自卑心理。这一类学生老师先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客观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以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的故事,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

  五、孤僻心理。

  孤僻是不愿与他人接触、交往,喜欢单身一人,独来独往,却又时常感到寂寞。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对周围的人常常有戒备心理,他们不想念任何人,不愿意向他人表达自已的真实想法。因此,他们没有亲密的朋友,也感受不到人间的真情。这一类教师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孤僻给人带的危害,让他们有地多与同学结伴学习游戏,不怕受欺负和吃亏,从中体验个人在集体中的快乐。

  六、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事事期待别人的帮助,处处依赖别人。依赖性是独立性的大敌。如放学回家做作业经常要父母催,还要父母检查对错。在家里让父母叠被、收拾房间及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遇到稍有困难的题目,就去问同学,问老师,自己懒于思考。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就惊惶失措等都是这依赖心理的表现。这样的同学,教师应主动跟有家长取得联系并配合,在生活琐事上杜绝给该生以帮助,并通过谈话使其认识自己依赖带来的后果。在班级里,教师事事处处留心该生,对他提出明确的目标,做到一切生活都要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在要好的同学群中也对他们提出要求,不能事无巨细加以援助。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