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不丢人

“与过去相比,更多的学生们现在已经能正确看待‘心理咨询’,相反倒是家长对‘心理咨询’还是闻虎色变。”现在,北京市八十中学的“心灵港湾”每学期有300~500人次学生前来咨询,由于心理教育的普及,大多数前来咨询的学生不再躲躲闪闪。

在我看来,八十中学“心灵港湾”面对的这种“儿女泰然、父母紧张”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我记得自己在上大四的时候,就因为毕业论文、找工作、男朋友等事情搞得相当烦闷,甚至一段时间每天夜晚失眠,白天精神恍惚,后来我去我们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倾诉,心理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就是因为有一次我和父母无意间提起进行心理咨询的事情,他们就要求我不要再去了,认为这是非常“丢人”和不能理解的举动,母亲甚至连续一段日子天天往我宿舍跑,用她的方式对我进行所谓“开导”。结果,我心里的困苦和郁闷与日俱增。

其实,中国很多父母都或多或少有些“传统家长式”作风,他们脑中对某些事情有着很强的(比如把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等同于“精神病”),而且常常会毫无商量余地阻止子女的一些做法。

而且,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比如学业压力、情感障碍等,与家长有意无意间施加给孩子的压力实际上也有不少的关联。很多家长对为何与孩子不能沟通、为何自己明明无私奉献且分外疼爱孩子,却依然与孩子处不好关系、动辄吵架,痛苦不已,所以一些家长们也需要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