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老人:老年人期待精神赡养

孤独总是难免的 

在济南历山路与和平路交会口,几乎每一个傍晚都会有一些老年人带着马扎、板凳凑到一起,大摆“龙门阵”,10月6日,记者仔细听了他们聊天的内容,结果发现,内容虽然很琐碎,但他们显然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这样的场面在济南、在山东、在全国都能轻易见到。记者采访了一些老人,听到了他们的心里话。

自己跟自己说话

刘老太今年69岁,老伴在十多年前就去世了。一儿一女早已成家立业,搬出去单过。她住着一套三居室的大房子,儿女给的钱足够花的。可她说,她也有她的烦恼。“儿女们工作都很忙,还经常天南地北地出差,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聚在一起。这么大的房子平时就我一个人住,在屋里找不到人说话,常常自言自语,一个人扮两个人。那种滋味别提多难受了。我也想出去玩玩,可自己身体也不太好,万一有个闪失谁来照看?”她的房间里挂着儿子、女儿家的生活照,“我还有他们小时候的照片,想他们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我是天天盼着他们能来我这儿啊!”

在企盼中等待

“我特别喜欢那首《常回家看看》,唱出的是我们这些老人的心声。”李老先生无奈地说,“儿媳和我老伴的关系不好,所以自从儿子一家搬出去住以后,很少再回这个家了。上个星期我打电话给儿子,想让他周六回来一趟,却听见儿媳在一边说:‘还回去干吗,钱不是已经给过了吗?’这多让人寒心,你说我们是为了那点钱吗?我不但想念儿子,还想念我的孙子啊!真是度日如年啊!”

青岛市社科院近期调查了800名农村老人,结果发现,根据闲暇生活活动状况,聊天成为首选,占调查总数的57%,看电视占42%,走亲访友占2%,看书看报占1%,听广播占4%。这项调查,反映出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精神生活的寂寞。

“精神赡养”不可忽视 

现代社会,精神赡养,更是对孝心的考验。

新时代让年轻人面临着老一代人所没经历过的压力和麻烦: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他们需要时间自我“充电”;为得到社会认可,他们要用大量精力去应付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为寻求机遇,他们也许会飘泊在外;核心家庭的负担,令他们的笑脸需要展示于四位老人面前……如此种种,身心疲惫,使他们忽略了老年人的精神心理要求。难怪在一家外企任部门主管的陈先生感叹:谁不想多陪陪自己的父母,我们实在是精力有限啊。

据调查,目前有三分之一的老人身边无子女,而且26%的老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还有74%的老人独身,有48%的家庭明确表示老年人最需要"“精神安慰”;约47%的老人认为,子女孝敬父母最重要的表现是对父母主动关心,嘘寒问暖与相互交流。在问及“在满足您精神需求方面,哪个因素的作用最大”时,8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家庭”,大大超出了“原单位”、“社区”、“国家”和“社会”的总和。

事实上,近年来出现的诸如社区服务、活动中心、精神保姆、临终关怀等等,都是社会为老年人办的实事好事。但是,应该承认,这一切举措都替代不了双亲对子女的种种精神企盼。

如何读懂老人心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城市老人在精神赡养方面的需求大于物质上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会发生一些变化,产生风险承受能力弱、害怕孤寂、情感脆弱、容易灰心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抚慰,便会导致老年痴呆症等心理及生理疾病。

济南市老龄办综合处的吕处长认为,精神赡养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直接参与提供的精神赡养效果固然很好,但间接提供的精神赡养也很可贵。

首先,老年夫妻不能拆。老伴老伴,老来相伴。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夫妻之间的长相厮守和互相关心是晚年生活中弥足珍贵的润滑剂。但有不少家庭忽视了这个问题,人为地将老人分开过,有的是父母由子女分养,有的是将一个老人接到千里迢迢的异乡过日子,尽管原意是好的,是孝顺的,但客观上却起到了一定的反面作用。相依相伴几十载的老人,晚年却要分居,这对他们的精神和情感无疑是一个打击。

其次,帮助独身老人找个伴。老人既需要子女的亲情,也需要夫妻之间的爱情,要让形单影只的老人成双成对,共同构筑他们自己的温馨港湾。

最后,帮助老人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几份报刊和几本好书,可能会使老人爱不释手,倍感温馨。外面的信息了解多了,老人的视野也就拓宽了;文化生活丰富了,精神的绿洲也就生机盎然了。

盼“精神陪护”进家

由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常常难以满足,“精神陪护”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应运而生。他们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出入各大医院中、患者的病榻前。“精神陪护”从业人员以陪人聊天、与人谈心为职业,从而解除了一些人无暇照看或陪伴自己亲人的后顾之忧。有人说,“精神陪护”给被陪护人送去了"“开心的钥匙”,让被陪护人从孤寂的环境中解脱出来……然而,"精神陪护"毕竟是新生事物,它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其实,现在聘请“精神陪护”只是子女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急措施,难以解决老人们对亲情、温情的精神需求,也无法填补老人对自己子女、亲人思盼的“精神空当”。

记者从济南市老龄办了解到,现在需要“精神陪护”者多为孤寡老人和病中老人等。这些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精神陪护”,而是精神赡养,是天伦之乐。不少老人说,与其让子女花钱为自己找“精神陪护”,不如为老人装一部“温情电话”,或者"“常回家看看”。

“精神陪护”作为一项满足被陪护人多元化精神需求的高尚职业,本身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知识,而且还要仪表端庄、心地善良、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善于言谈,这样才能满足被陪护人的精神需求。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