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穗港青少年每天与家长的沟通时间不足15分钟,有些孩子甚至因为找不到话题而不愿和父母同桌吃饭。可见,孩子和父母正面临着无话可说的尴尬。
亲子问题几乎都是沟通问题
有人这样总结过孩子与家长不同阶段的关系:孩子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轻蔑期;30岁之前进入理解期;40岁之前是深爱期;50岁才能真正理解父母。不管这是不是真理,事情的的确确存在着——孩子嫌父母唠唠叨叨,还沿用旧式的教育方式;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自作主张,先斩后奏甚至不奏,“完全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是工作的压力,频繁的应酬,家长们普遍少了点心平气和,即使到沟通的重要,但也有心无力;而与同学、朋友形影不离的孩子,似乎早已忽略了身边还有一直默默关注自己的父母。沟通的障碍于是变得理所当然。
缺乏沟通意味着不了解,随之而来的是矛盾和误解。现在的孩子似乎都长得太快了,当你刚刚才听到孩子成长的脚步声,一抬头却只看到孩子的背影。到底孩子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家长还来不及思考,就一味做些自以为对孩子好的事情,其实孩子可能只需要你坐下来听听他的心里话,让他倾诉一下成长的困惑,知道他的所思所想。
有研究发现,在亲子沟通中,得到父母支持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探索自我同一性,而与父母沟通不良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广东省青少年研究所曾锦华所长表示,几乎所有的亲子问题背后隐藏的都是家长与子女间存在的沟通问题。这也是近几年来,亲子沟通成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新焦点的原因。
还在抱怨孩子老缠着自己说些“小事”的父母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先放下手中的“大事”?因为可能等到你们想听的时候,孩子早已没有想说的话了……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