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抑郁症怎样才能彻底治愈?

09年上半年接待一位女性咨客,33岁,来做心理咨询前已患5年了,一直在接受药物治疗。在心理咨询中她告诉我,她和老公想生个宝宝,但考虑到一直在吃精神类药物,怕会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尽管非常渴望却还是不敢怀孕。

“我得停药,治病重要生孩子也很重要!”

这么多年,她一直在按医嘱吃药,不曾间断过。中间曾因与同事发生冲突遭受刺激,复发过一次。那次复发前医生说,坚持吃两年的药物,可以治愈抑郁症;而复发后医生则告知她,至少还要吃五年药。医生还强调,药物不能轻易停,停药后抑郁症很容易复发,若再次复发可能需要一辈子吃药了。每次去医院拿药时,问医生什么时候可以停药、什么时候可以生孩子,医生都一再告诫,要坚持、不能停、治病比生孩子重要。

在医院拿药时,她曾与病友沟通,希望从中找出康复的信心,可她却发现很多人都吃药十年以上了,中途都有复发的经历。与病友的多次沟通,她感觉这样一直吃药下去,生孩子不知道要拖到何年何月。想,自己患抑郁症已经拖累了老公很多,自己的抑郁症无论治不治得好,都要给老公留下一个孩子。她坚决地停药了。她说,刚停药时有很强烈的药物戒断症状,诸如呕吐、烦躁、失眠之类,停药两个月后,她觉着或许从心理上调整会对自己有帮助,因此而走进了心理咨询工作室。

对于她,心理咨询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问题便得到良好的控制。2010年的年底,她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直到上个月回访,抑郁症也没有再复发。

她的问题主要来自于的自卑、敏感及工作中的压力。精神科医生介绍说,她的大脑“生化平衡失调”,鼓励她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以调整神经递质来恢复生化平衡。可在我看来,一个人因个性自卑、敏感及充满挫折的工作所造成的压力而感到痛苦,如若不去处理相关问题反而寄希望于药物,无异于缘木求鱼。

“我需要的是心理咨询,他们却给我开药!”

案例分析:抑郁症怎样才能彻底治愈?

2013年年初,《环球时报》记者联系我采访女孩赛娜(Sienna)因抑郁自杀事件。我网搜赛娜的资料,在人民网上看到这张图,图里的文字是赛娜本人自杀前的微博遗言。从流畅文字里可以读到,她自杀的决定性原因不是痛苦本身,而是在医生对抑郁症的描述里看不到希望,在自己的求治过程中没有希望。

最近一个女孩因抑郁症前来求治。情况是这样的:半年前因为男友背叛,女孩很悲伤,工作没动力,请假休息,以为散散心就会好,旅游的时候心情也确实好了很多,但回来后还是不想工作、不想做事。朋友开玩笑地说:“是不是患抑郁症了?要不去医院看看。”在医院里她做了心理测量,然后被诊断为抑郁症了。女孩认为自己以前很好呀,完全是失恋打击所致嘛,这肯定是心理上的问题,她想的只是做心理上调整,却没想到会给开药!事实上,她的问题比较单纯,时间也不长,几次心理咨询女孩的问题就化解了。咨询结束时,女孩说,她还好只是认为自己是心理问题,没有把自己当抑郁症病人看。

一高中生在学校与同学相处不好,因学习不好也不被老师欣赏,所以一想到去学校就焦虑紧张,于是更加地不乐意去上课了。父母带他去医院求治,希望做一下心理咨询调整。在做了一系列的心理测量量表及脑CT检查后,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和重度强迫症,建议其住院治疗。这个结果把孩子和父母都吓着了。父母很明智,认为问题应该与孩子的个性内向、学业的挫折及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关,这不是住院、吃药能解决的,并且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于是想到要带孩子去做心理咨询。

单纯的药物治疗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传统的治疗模式,去医院求治,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一般通过脑CT检查及心理测量结果,从外在的症状表现进行精神病学的诊断。症状与精神病学抑郁症符合就诊断为抑郁症。很多咨客反应,他们去医院一般10-30分钟就被诊断为抑郁症,然后被要求吃药或住院。

单纯的药物治疗,有些人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躯体症状的缓解,同时获得心理安慰作用,使抑郁情绪得到一些控制。但如果生活中的不良刺激存在或者说再次经历不良刺激,抑郁症往往会再次复发。再而三的话,不但躯体本身会产生耐药性,药物的调节作用也会在心理对药物信度下降的基础上减退。此外,精神类药物有极大的副作用,经历过药物治疗的咨客对此有切身的体会,赛娜的微博对药物副作用也有明确描述。针对这种情况,有些精神科医生往往会忽视药物副作用对身体的损伤,认为是病情转化或恶化,开出加大剂量或更换药物的处方。此时医生便凭传统的数年医疗经验作出这样的判断——这位抑郁症患者需要长期吃药,可能一生离不开药了。

我们所说的抑郁症,都是指社会心理因素导致,如内心的自卑、生活工作中的挫折与压力、内心的困扰等。抑郁症不易治愈且容易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去除导致抑郁的心理因素。只有去除心理因素,才能达到根治。所谓的复发之说只是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编者注:本文观点主要反对的是治疗抑郁症过程中药物滥用的行为和完全寄希望于药物根治抑郁症的想法。)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