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眼里,大学生应该是健康、快乐的群体,但是他们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科学院社会学系的大三学生臧玲对南京某大学800名本科生的一次心理压力的调查表明:参与调查的77.81%的大学生感到了压力存在,而其中更有13.04%的大学生声称:他们正在经历着很大或极大的压力。
调查现状:“郁闷”一词充斥校园
今年还是大三学生的臧玲,在进入高年级之后,就业问题扑面而来,压力已在无形中存在,而周围的学生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压力,臧玲说“郁闷”一词成了学校里最常见的词汇。
记者在某大学的网站上看到学生发的帖子,总是能见到郁闷这个字眼:“最近总是很郁闷,如何才能不郁闷?完了我又郁闷了。”而一项关于高校流行语的调查中也表明“郁闷”一词雄踞高校流行语榜首。臧玲说,学生在使用郁闷这个词的时候,代表着不同的心情:有时代表不悦,有时代表倒霉,有时代表压力,有时甚至是话语的“条件反射”。
为了解大学生的压力现状,臧玲在大学生中间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有效问卷798份,调查了363位男生,435位女生。结果不容乐观,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着压力,不过压力水平在“有点压力”和“有些压力”之间的占77.81%,但是也有13.0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压力很大和压力极大,这部分人压力感已超出了常规。臧玲说虽然这个数据还不足以代表南京整体大学生的普遍状况,但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调查报告一:压力随着年级增长
根据臧玲的调查,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是普遍感到了更大的压力,一年级学生对压力的分寸掌控得相对较好,因为他们才刚刚步入大学校门,还带有某种高考成功带来的优越感。而四年级的学生压力感最大,尤其是有极大压力感的人群明显高于其他年级,他们面临着的压力困扰包括择业与就业的彷徨、激烈的竞争、复杂的甚至是爱与性的困扰。
调查报告二:农村女生压力最大
大学生的压力感还具有明显的性别和生源地的区分,过去一直认为女生是“抗压动物”,但在此次调查中,女生的压力感却明显大于男生,而农村学生的压力感也要比城市学生强烈得多,臧玲分析说,这可能与社会对女生的要求比以往提高,同时社会机会的平等不足,而女生情感细腻、依赖性较重有关,而经济条件、社会交往的障碍甚至“方言”问题,也让农村学生不如城市学生自信。
调查报告三:压力来自三大方面
臧玲告诉记者,在调查中他们发现:学业的困扰、社交的恐惧以及就业的是造成在校大学生压力的三大问题,而且越临近毕业,就业的就越加明显,而更让她担心的是,可能还有一些学生没有把自己的“困惑”真实地表达出来。
无论如何,心理压力的存在已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规模,臧玲说,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学生和学校能够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调节,则会有利于这个群体的健康成长,否则后果严重。她说有困扰的学生要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同时要认识到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发挥潜能,学会放松自己,而高校则应该组织更丰富的业余活动,同时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该有更强的心理咨询知识,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心理疏导平台。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