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师生恋的例子并不是很罕见,但总的来说都没有什么好的结局。心理学专家指出,恋师情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疾病,对于这些思想还不够成熟的学生们来说,应当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以获得帮助。
疾病之恋师情节具体分析如下:
学生易对老师产生移情
认为,当代青少年的转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易将爱恋转移到年轻的异性老师身上。因为师长是青少年首先认识、效仿的楷模,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往往会由尊敬、爱戴进而转向爱恋。然而爱上老师的学生往往又是惶恐不安的,如果他们得不到正确对待,便会走向极端,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
暗恋老师导致迷惘
毫无疑问,在“恋师”中迷惑的青少年需要指点迷津,而教师的楷模作用、教育方式和青少年心理的理解是预防、解决他们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恋师源于校园接触面窄
综合了多位专家的观点,笔者得出如此结论:青少年学生容易“恋师”的原因除了因为自己处于生理特殊时期外,跟在校园内接触面窄有一定的关系。
多数“师生恋”不了了之
专家认为,同“老少恋”一样,“师生恋”绝大多数不会有好的结局。这是因为少女此时的思想和情感尚处于幼稚不成熟的阶段,对老师的背景、性格等各方面缺乏了解和判别,多半是一时感情冲动,盲目性很大。也许恋情来得的确热烈。但由于缺乏实在的基础,很难持久。加上读书时代谈恋爱容易分散精力,影响学业。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少女有可能由于和老师谈恋爱又不为周围的人接受,感情受到挫折而无心学习,使学习荒废,甚至辍学。如果遇上老师已有家室,那么扮演不光彩的“第三者”角色,更是遭到家庭和学校反对、社会舆论谴责、老师妻子的怨恨,这几种压力会使她难于在社会上做人。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