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姑嫂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一)父母关系 在众多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中小学生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父母关系不和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孩子生活在充满矛盾、父母的要求总不一致的环境中,家庭中缺少宁静、平和、幸福的氛围,缺少孩子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发生神经——心理病态的危险很大。 (二)父母期望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是影响青少年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对孩子的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过低的期望则容易使孩子对自我的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 (三)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的教育起着不良的影响,在有问题的中小学生中,家长采取“态度不一致”、“以压力为主”、“歧视”、“经常打骂”等不良教养方式与学生个性、智力以及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关系。 (四)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 许多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家长本身的不良思想道德素质对孩子的具有严重危害,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当孩子发现父母品行不良时,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心理上会蒙上消极的阴影,产生沮丧、怨恨、烦恼和自卑等心理。个性的消极使他们厌恶集体、厌恶家庭,一旦接触了坏朋友或不良思想,特别容易走上歧途;父母自身不正的家庭,父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丧失了威信,无法合理地管理孩子,孩子不信任父母,容易产生虚伪、自私自利等不健康心理。 (五)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 对儿童青少年影响较大的家庭重大生活事件主要有:父母离婚、父母下岗、亲人生病、去世等。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