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心理治疗培训班上,主持人请每个学员介绍自己叫什么名字。有人提议是否也连同介绍一下自己来自什么地方和在什么机构工作等等,主持人没有同意。她说:介绍姓名就足够了。
那是一次学习如何理解他人的培训班,办得很成功。很多参训的人感到,他们不仅学会了一些交流的技巧,而且还在心中增加了几分爱心。
事后有人问主持人,为什么当初只让大家介绍自己的姓名呢?
主持人回答说:介绍的内容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轻视与被轻视,比如我们中间有人来自大城市,有人来自小城镇,前者也许会不知不觉地轻视后者,这显然对学员间的交流不利。
原来是这样!这位主持人对人心的揣摩真是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了。
凭心而论,不管我们是多么崇尚众生平等,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都会有一些高与低、贵与贱的评判,都会在一生之中因为某些原因轻视过他人或者被他人轻视过。这些原因,可以是我们理智层面不在乎、但非理智层面却很在乎的东西。
轻视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城里人对乡下人、劳心者对劳力者、开汽车的对踩三轮的、有钱的对贫穷的、世袭贵族对暴发户等等。任何人和任何与人有关的物事都可能是轻视链中的一环。
没有人愿意被人轻视,也没有任何一个善良的人愿意轻视他人。但问题是我们可能已经轻视了他人而不自知。而且,所有的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就是这样产生的。在轻视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变成了孤岛。
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他才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一只鹰的生命,所以他的信奉者才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的坦然和勇气。
众生平等不仅仅是一种信念,还应该是一种持久的情感和终身的实践。
一个人哪怕有一点轻视之心,那他若不是被泥潭所淹没,就会变成淹没他人的泥潭本身。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