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治疗(一)——童慧琦

一  治疗(Cognitive  Therapy)的原则

虽然治疗的应用性极其广泛,其核心的原则并没有改变。贝克列出治疗的十大原则:

1.治疗是建立在不断变化的,运用语言来对病人以及病人的问题的系统阐释的基础上的

2.治疗需要一个良好的治疗联盟

3. 治疗强调合作和积极参与

4.治疗有治疗目的,以问题为焦点

5. 治疗强调当下

6.治疗具有教育性,目的在于教会病人成为自己的治疗师,并强调预防症状的复发

7. 治疗有一定的时间限度

8. 治疗具有结构性

9.治疗教育病人如何识别,评估以及应对他们的功能能不良性思维与信念

10. 治疗应用不同的技术来改变病人的思维,情绪和行为

二  常见的歪曲与相应的合理反应

常见的歪曲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为:OLD JEM MAPS 

Over-generalization: 过度泛化。作出超出当下情境的,全面的,消极/负性的结论。“心理学考试不及格,我不适合作心理治疗师。”

Labeling and Mis-labeling:标签和错误标签。过度泛化的极端形式。用固定的,全面的,情绪化的语言来标签自己或者他人。“我是一个白痴”。“他是一个坏人。”

Disqualifying the Positive:否定积极。不合理地认为积极的/正性的经历,行为或品质不算数。“那个项目我做得不错,但并不表明我有能力,只是侥幸而已。”

Jumping to Conclusions:急于下定论。有两种形式(a)读心/想法:在缺乏证据的前提下,认为别人对你的反应一定是消极的。“他一定认为我不能胜任该课题工作”;(b)卜算:武断推论事情最终不会有好结果。“这个课题一定会砸的”。

Emotional Reasoning:从自身的感觉来下结论,因为我觉得怎样,事实就是怎样的。“我觉得我象一个白痴,所以我一定就是个白痴。”

Mental Filter (又作selective abstraction): 精神过滤(选择性概括,以偏概全)。只注意某个负性的细节,而看不到全局。“因为我的临床实习评估中有几项得分比较低,我的临床实习就是一个失败。”

Magnification / Minimization:扩大/缩小。评估自己,他人或某情境时,不合理地夸大消极的方面而缩小积极的方面。“得到一个中等的评估,说明我多么没有能力。取得好分数,并不表明我聪明。”

All-or-Nothing Thinking:全或无思维(又称非此即彼,非白即黑,两分法)。看事情只看两个极端,而不能看到一个连续性谱带。“如果我不能将所有的事情都作得很好,我就是个无能的人。”

Personalization:个人化。别人对你不好,是因为你自己有问题,而不考虑别的可能性。“那个同事对我很不友好,一定是我哪里得罪她了。”

"Should" and "must" statements:“应该”和“必需”陈述。对自己或他人行为有一个精确的,固定的期望,如果行为不符期望,则过分地认为有多严重或不好。

“我犯了个严重的错误,我应该永远做得很好的”。

以上的这些歪曲,并不为症所特有,在障碍等精神障碍同样具有歪曲。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