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世界著名期刊《自然》子刊《分子精神病学》在线刊发了由复旦大学等联合研究发现的成果。这项研究首次发现症可能与“憎恨”脑网络的消失有关,并可能由此导致症病人难以控制对自己或他人的负面情绪。
脑中的“憎恨”网络由额上回、杏仁核、壳核等区域组成。当人们看到自己厌恶或者有强烈感情的人或事物时,这些脑区即会被激活。
这项研究将为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帮助。复旦大学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冯建峰教授表示,社会中的个体恰当、适度地宣泄其负面“憎恨”的情绪,有助于其心理以及精神的调节;或者说,“爱憎分明”的人群患症的概率可能会低于不易产生“憎恨”情绪的人群。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