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水平是指个体在从事某种行动之前自我估计所能达到的目标水平,这个自定的目标水平与将来的意志行动结果未必完全相符。比如,学生在高考前往往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报考学校的等级有一个期望值(自我估计值),但是实际的考试成绩和录取学校可能等于、优于或低于期望值。等于或优于的情况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而低于的情况则会给学生带来挫折感和失落感。可见,在确定目的时,考虑自身的条件、调整好自己的期望水平是很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过高或过低的期望水平都会对个体的行动造成不利影响,而那些经过努力能达到的,难易适中的期望水平,由于它既富有挑战性,又具有的实现的可能,所以会对个体的行动起到较好的定向作用。
影响个期望水平的因素既包括个体的年龄、性别能力、成败经验等主观因素,也包括一定的群体或他人的标准、环境、社会文化水平等客观因素,以个体的成败经验为例,若行动不断获得成功,其期望水平会逐渐升高,反之,右连连失败,期望水平会变得不稳定、忽高忽低,即要么过分降低期望水平,要么反而过分提高期望水平,借“水平过高”来安慰自己,以减轻失败所带来的痛苦。可见,个体的期望水平会影响意志行动的实现。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