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案学会拒绝一:
活动目标:1、认识朋友之间的消极压力与友谊的关系。
2、初步学会当朋友提出不当的要求,能予以拒绝。
3、学习说“不”的技巧,并能将拒绝的技巧运用到生活中去。
活动准备:故事:“南风与北风”
小品:“沙沙的故事”、“我与同桌之间”
活动过程:
一、暖心活动:故事暖心
学生讲故事:南风与北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的故事。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是寒风凛凛,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很暖和,便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比赛结果南风获得了胜利。
教师小结:南风和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这也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二、心灵碰撞:角色扮演“沙沙的故事”
沙沙与王冬是同班同学。一天放学后,王冬对沙沙说:“沙沙,一起去溜旱冰吧。”沙沙答应爸爸放学后按时回家,但听王冬一说,心里感到很矛盾:去吧,已经跟爸爸说好要按时回家了,内心一点也不想去;不去吧,多不好意思呀,怕影响朋友之间的友谊,面子上过不去。犹豫再三,沙沙还是很不情愿地跟着王冬走进了溜冰场。为了照顾王冬的面子,沙沙闷闷不乐地在溜冰场里熬了三个小时。结果呢,回家挨了父亲好一顿训斥,沙沙心里真不是滋味。
讨论:
1、在该不该和王冬去玩旱冰这个事情上,你赞成沙沙的做法吗? (王冬在与沙沙交往过程中情绪反应是快乐的,因为他的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而沙沙在交往中获得情绪体验是消极的。)
2、你在和同学交往过程中,是否有过类似沙沙和王冬的情况发生呢?如果有,你的感受如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会拒绝别人,敢于说“不”,这是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策略。对于朋友的某些不合理的要求,如果一味地顺从,就会感到不愉快,甚至使自己受到伤害。
三、请你参加:角色扮演“我与同桌之间”
数学课上,你正在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你的同桌凑了过来,在你耳边说:“喂,刚才老师讲的那一步是怎么算出来的?”你想听老师接下去的讲解,但又怕不告诉他,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此时此刻,你该怎么办呢?
1、先后找出六组学生(每组两位)展示自己的策略。在学生展示时,引导其他学生用掌声予以“爱的鼓励”。
2、展示结束,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予以点评,从而引导学生成功地拒绝别人。
3、请学生结合以上例子,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分组讨论拒绝他人的技巧都有哪些?
教师总结:拒绝他人的技巧归纳起来主要有:(1)以和蔼的态度说“不”;(2)说“不”时,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3)以明确的事实坚定地说“不”。
四、体验感悟:
1、做妈妈的也要讲究说话的方式方法。请将下面这个妈妈说的话换一种说法,让孩子容易接受。
晚上十点了,四岁的孩子睡在床上对妈妈说:“我要吃一个苹果。”妈妈回答孩子:“睡在床上不能吃东西,时间不早了,快睡吧!
2、一位好朋友在你上晚自习的时候邀你一起去看电影,你当然不能去,怎么说呢?
3、参加工作的哥哥和同事一起庆祝生日,吃饭时,请你喝酒。
五、活动小结
在与朋友交往中,无论何时,你都要记住:你不是救世主,帮不上忙不是你的错,你不用过分内疚和自责。敢于说“不”,绝非利己主义的自私自利,,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说“不”是一种放弃,也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有所为,必有所不为”的主动,每个人都有说“不”的权利,要善于使用这个权利,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教案学会拒绝二:
教学课题:《拒绝的艺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恰当的拒绝他人,学会说“不”。
2、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由于怕失去好友一味地迁就朋友,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在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有权力说“不”,学会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技巧,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合作精神。
3、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到如何来对朋友说“不”的重要性以及说“不”的方法,初步学习说“不”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活动形式:
设置情境 问题讨论 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情境设计:要求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2)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技巧,学生的投入程度将影响到教学效果。
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拒绝的艺术”。 活动过程:
课题导入问题:拒绝是一门学问,有些时候,我们本想拒绝,心里很不乐意,但却点了头,碍于一时的情面,却给自己留下了长久的不快。 (1)我们已经知道了人际关系对我们的重要性,了解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是不是说为了维护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我们就要时刻与朋友保持高度一致呢?
(2)有同学说“好朋友就是与自己常在一起玩的人”。是不是要一起上街,一起回家,一起做作业,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哭就算好朋友呢? (3)同学提出的要求不当时我们也得答应吗?
(4)只要好朋友常在一起,保持高度一致的就是好朋友吗? (5)同学们说一说是什么原因造成同学间相处困难呢? 引出话题:
在同学、朋友相处时,对于他们不正确的观点、要求、行为等,我们应该断然拒绝。学会拒绝别人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技能,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说"不" 。 情境设置:
A同学确实很忙,一手拿着记事本,一边说:今天的事情真多,明天要默写课文,我还有一段没有看呢,这是语文,数学85页还有三道题,昨天的错题还有一道没有弄明白,中午得看一看。英语还是老样子,要记单词要背课文,最惨的是今天我妈出差,我今天自个儿做饭,就别指望今晚上有多少时间做作业了。今天中午我得多做点作业。说完就做作业了。 情境一
B(大大趟趟地)走到A旁边说(随便、高声):嗨!走,陪我一起买本书。 A做出很为难的样子,(看看同学,再迟疑几秒钟,最后还是走了。) 问题讨论:
1、A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想呢?B又会怎么想呢?(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2、A考虑到他如果去了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吗? 教师小结:
不顾后果地迁就朋友或同学,过分地考虑他人的需要,压抑或违背了自己的正当需要,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 。这种做法是不妥的。 情境二
A正在看书:很认真。B走来之后,说:“嗨!小A,走,陪我一起买本书” A :“看什么,没兴趣!你有没有看见我正在看书!”(粗暴地,声音很大) B:“嚷什么嘛。不去就不去嘛!”(语气愤怒地)说完后转身离去。
(提醒同学们想一想:他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想一想:两人的关系会有什么结果呢? 教师小结:
用极其差的态度粗暴地拒绝朋友或同学,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想,心中只有我,以我为中心,拒绝与别人合作,是不会有好人缘关系的。 情境三
B走来,说:“嗨!小A,走,陪我一起买本书。”
A :“不去!”(以一种较为平和的口气,然后接着看书) B很委屈很不情愿地走了! 学生分析:
这样,B会怎么想呢? 教师小结:
没有解释的拒绝 ,朋友会生疑,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不利于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情境四
B走来说:“嗨!小A,走,陪我一起买本书。”
A:对不起,我还有事,教师布置的作业我要在中午做完,今晚上我还要回去做饭,我妈出差了。你自个儿去,好吗?
B:哦,那么你赶快做作业吧,我自个儿去。(平静地离开) 问题讨论:
这种方式中A的表现怎么样?B被拒绝了的表现又怎样? 教师小结:
委婉而得体地拒绝,有独立性,又有合作性,是最具艺术性的拒绝方式。 学生分析:
这四种迁就或拒绝的方式,哪一个是同学常用的?哪一个是比较好的?它们又有哪些害处呢?
从上面四个情境,我们知道在拒绝他人时应有的态度,知道了迁就他人的害处。那么看下面这一情境,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情境五
(说明:同学A在做作业,而且今天的作业又比较多。A还有其他的事情,比如回家之后还有一些家务等)
这时B跑来对同学A说:“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在球场踢球时不小心摔了,我们赶快去送他上医院吧!”
A说:“快去!” 问题讨论:
A是去还是不去?为什么?
看了上面的情境,在拒绝朋友时,我们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总结学生发言:
什么时候该说“不”?
(1)手头的事比别人约你去做的事更重要时 (2)别人所要求的事确实是自己不愿的
(3)明显判断不好的事(从社会道德规范看)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说的三点给我们举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的例子:(请同学来说一说)
怎样说“不”?
(1)注意聆听对方的谈话:听对方说话是对对方的起码尊重。
(2)要果断拒绝:在拒绝时要果断,不能含糊其辞,要明确地表达自己不愿意的态度。 (3)作出必要的解释:在拒绝了别人时还应该做出简短的解释。 (4)在拒绝时应注意说话的语气拒绝的是同学,应该有礼貌,请不要粗暴地对待你的同学,因为我们都不希望别人粗暴地对待我们。
被拒绝后可能会有的想法:
(1)是不是我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朋友。 (2)我拒绝了他,今后他也会拒绝我的。
(3)我拒绝了他他会不理我的。
(4)讨厌,我找他他却不给我面子,今后我也不理他了。
(5)还算什么朋友,不给哥们儿面子,我再也不和他做朋友了。
认识:
不论是多么好的朋友,只要是两个人,就有想法不一致的时候,就有一些时候各人有各人的事情。我们应该每人拥有自己的时空;另外,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能完成的事,却要两个人来一起做,对我们的时间是不是一种浪费?其次,多站在朋友的角度为朋友着想。有一颗宽容的心,理解朋友。是朋友就应该多为朋友着想,如果朋友有比自己的事更重要的事,那么,我们应该理解朋友。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来说明他们所学到的内容。
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懂得了,在现实生活中当遇到同学或朋友的邀请或请求时,我们有权力说“不”,我们不要做别人的影子,而要做一个有主见的人。不过,你能拒绝的只能是对你不合理的要求,而不能拒绝一个应该帮助的人。此外,在说不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和理解别人,学会与人沟通。当然,拒绝别人是一门艺术,有一定的技巧,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还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我希望同学们都拥有真实的友谊,但是在该说“不”时就说“不”,并且说得漂亮!当受到拒绝的时候也有一种坦然的心情。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下面一句话: 经常相处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朋友,而相距万里的也不一定就不是朋友。朋友之间重要的是心与心的相通,而不在乎是否有求必应,更不在乎是否形影不离,让我们高呼:理解万岁! 教后反思:
情景设置这一环节是本堂课的亮点,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形象生动的体现了个人心理的微妙变化,不用老师多说,学生自然体会到拒绝的艺术,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度较高。如果时间允许,再让学生举出几个生活中的实例,效果肯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