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国外回来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天,她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正拿着一把钥匙,在笨拙地试着插进卧室的锁孔中。可是孩子不得要领,怎么插也插不进去。于是,朋友主动过去想帮孩子一下,却被老师阻止。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就不会忘记这门是怎样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打开了房门。
孩子的错误大多可分两种:一种是长辈必须予以立即纠正的,如乱丢垃圾、不讲整洁、欺负弱小等,一旦放任,以后就难以改正;而另一种,即孩子能够自行纠正,主要是如何适应生活的那一类,却是应该被允许的,如前例所述。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正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地帮他打开门,非但剥夺了孩子发现正确“开门”方法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依赖父母。
我儿子今年3岁了,好奇心特别强。有次想“鉴定”一下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竟当着我的面拿了一只往地上摔。面对满地的碎片,他自知犯了错误,以为将遭受我的训斥和惩罚。但我只是要他帮我清理碎片,让他记住瓷片易碎的常识。以后,儿子自觉地学会保护和使用这类物品,就再也没有摔碎过任何东西。孩子是一个发展的人,独立自主的活动有助于他的成长。而家长要做的,是如何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多给孩子“尝试—错误—完善”的机会。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