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逆反”两字,似乎有所疑惧。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逆反心理是一个十分寻常的概念,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逆反心理以少年、青年时期为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逆反是一种颇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的产生有内在和外部的因素。
一、这是由人类强烈的探索欲造成的。尤其是青少年,有着迫切求知的冲动,越是神秘的东西越是好奇。
人们对“内部消息”的兴趣远远超过已经公开了的事情。甚至连婴儿也对盖上面纱的布娃娃特别感兴趣,非要拉掉看看不可。
二、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他们对事物的评价能力开始成熟,不再按照家长、老师、社会宣传的标准来看待事物。
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常常怀疑父母的话,固执地要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去得出自己的结论。
逆反心理还与某些外部因素有关。如果社会上的某些宣传过头、片面、虚假,久而久之便会诱发人们对事物另一面的注意。
逆反心理是好,还是坏?这要辩证看待。
作为一种好奇心、探索欲、独立意识,当然是一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设想,人类如果一切都遵循导训,那么社会还会进步吗?有时逆反心理还会使人发奋努力,以非凡的意志战胜困难和阻力。
但是,不适当的、过分强烈的或是扭曲的逆反心理,却是有害的。它可导致一个人排斥正确的教诲,拒绝有用的经验,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由于是非判断能力差,往往容易出现带有情绪性的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有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当然也离不开家长、学校的正确引导。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