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至1998年8月、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我和先生在美国带外孙。为了适应两个外孙过剩的精力,我常常向加州大学家属院的家长们讨教。久而久之,美国家长的管理方式、教育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固有的亲子观念。 比如:发现孩子撕了刚给他买的新书。中国家长的反应一般是首先批评他的行为本身,然后再强调书的价值。“新新的书你就撕破了!以为那是白来的?十来块钱呢!”不顾忌孩子的抵触情绪,强迫孩子说“我错了,今后改正”。 还有一种谴责方法,更像审问罪犯:“对书有仇么?为什么刚买来就撕了?”这样做的意图是希望孩子诚实、坦言撕书的原因,结果是把孩子推向对立面。他们对这种挑衅往往有自己的常规武器,那就是梗了脖子死不开口。 遇到这种情况,美国的家长们会怎样处理呢?他们的注意力首先集中于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通常会这样问孩子:“我看到你撕坏了刚买的新书,你不喜欢它了么?”(这时孩子也许会点点头,或者说是不当心撕坏的。)“或许过几天你又会喜欢它呢,因为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妈妈还没来得及给你讲呢。来,我们把它粘起来。” 孩子发现妈妈并不因为他闯的祸动怒,首先关心的是他的感受,就有可能把自己的真实情形告诉妈妈。这样,在负疚的心情下,他就有可能在以后认真保存大人送给他的礼物。 以上这个例子,关乎孩子健全的。 我们做家长的往往因袭了这样的思维定势,首先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孩子(乖孩子、进取心强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高芸香)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