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学校和老师参考。
(一)学校课程设置,把“青春期心理卫生”作为教科书:
把“青春期心理卫生”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作为“必修课”(当然具体的授课一定与其它学科有别);并辅助以《家长学校普及“潜伏期”—“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
(二)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但一定不要做成“花瓶”:
把过去校长、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工作,主要交给心理咨询老师来做;把在校学生的心理测量工作即“心检档案”新建起来。
(三)课外读物当有“心理学”的内容:
如《亲子师生沟通》之类。
(四)提倡与校外心理咨询师交朋友:
类似过去某个方面的校外辅导员。
(五)通过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体现“心理学”在青少年身上的应用作用:
笔者在《其实,最好的“心理保健师”是自己》和《心理减压训练的项目及若干方法》讲座中,主张人人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当然在校青少年也应如此。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