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然而,不少家长把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技能教育,让孩子在各种特长班之间疲于奔命。殊不知,真正的素质教育应当是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生活在衣食无忧的今天,“郁闷”竟成为不少孩子的口头禅。他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幸福,体会不到快乐?这的确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现实与期盼的距离
新学年开学了,福州市民郑先生的儿子今年念初一。郑先生告诉记者,他对儿子在中学阶段的最大期望,就是“心态更阳光,性格更独立。”郑先生说,只要儿子身心健康成长,学习成绩中上就可以了。
身心健康,是诸多家长对孩子的共同期盼。遍地开花的情商开发早教机构,书店里热卖的心灵成长教育书籍,甚至屡被质疑却每逢暑假又“蹿红”的网瘾治疗机构,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祈盼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焦急心态。
联合国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新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它包括身体健康、健康、交往健康和道德健康。”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身体上没有什么病,但上不健康,素质不好,或者他对社会适应不好,那么仍然不能称为健康。
今年,一项历时3年多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布了他们对青少年健康水平的研究结果。项目课题组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变化模式进行了6项研究,内容涉及问题、焦虑、抑郁、自尊等。综合有关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在下降:一方面,一些消极的<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