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生自视清高,自尊心极强,几经风雨后感叹世态混浊、物欲横流,于是愤世嫉俗,看破红尘,羡慕古人之归隐。这时,虚幻的网络世界成了他“洁身自好”的净土。他认为,沉迷网络无需趋炎附势、欺诈蒙骗,可以真切地表现自我,找回失落的尊严,寻求真实的情感。
? 这种逃避式的防御方式与我国儒教文化、网络及人格特征有关。古时的名人志士,为保名节归隐山林,被当义举而沉淀于民族文化之中,影响着后人的思想与行为。网络对人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满足人的某些生理与社会需要。在生理方面,通过发表言论,抨击时事等,满足攻击本能的释放。
在社会方面,通过聊天沟通,满足自尊、交往、自我表现、获得认同等需要。因此网络成了失意者的精神港湾。现实生活不如意就退守港湾歇息,认为现实生活装腔作势不真实、尔虞我诈不安全、规矩制度不自由。这种人往往自尊心极强,容易受到伤害,人际交往被动,不会恰当地表现自我,不能及时地表达关爱,因此常遭冷落与排斥。他们表面谦恭,内心却自命不凡,思想幼稚、偏激,难以融于集体,但又非常希望得到尊重与认同。
? 回避现实,沉迷网络是消极退缩行为,违背了现实原则,损害了社会功能,使人意志消沉。青年人应该树立建设性的“名利”观,正确评价失败,全面看待改革过程中的微疵及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降低自尊水平,学习欣赏他人,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真诚地关心他人,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一切人与事,将精力投向工作与生活,以实际行动取得社会的认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