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通志》曾记载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周岁小孩,突然不想吃饭,十分消瘦。一般医生都诊为疳积,唯有一医生却诊断为相思证,其他人不禁嗤笑。当医生把小孩平日喜欢玩的小木鱼拿来,小孩一见就笑,疾病也就好了。这事例告诉人们,儿童从出生开始,并非仅是一个血肉之躯,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活动的个体。因此,儿童也需要精神摄养,这是儿童身心健康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
对儿童的精神摄养,首先要求大人细心体察孩子的活动,从表情和动作中了解孩子的喜恶和需求。要分析孩子情志变化的原因,如是客观环境变化所引起,要找出并去除产生的原因。如是疾病的痛苦表现,更应找出病变所在,及时给予治疗。
其次,要注意使儿童避免强烈的意外刺激。中医认为,惊伤心神,恐伤肾志。由于孩子神气末充而精神怯弱,很容易受惊吓。倘若受到突然而强烈的意外刺激,往往导致其神志失常,甚至可以影响到孩子今后一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对孩子的精神摄养,应当注意爱抚和循循善诱,不能恶言恐吓,更不能简单粗暴地伤害孩子的好奇与喜爱之情。
第三,必须警惕对儿童的过于溺爱。养育儿童固然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顺其情性,但又切不可娇纵任性。爱子之心,人之常情。可如果过分溺爱,对孩子一味姑息纵容,使之自幼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自利、不求进取的性格,天资再好的孩子也不会健康成长。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