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处理孩子的自私心理?幼儿正在构建自我意识,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我的、我的东西。在他们心中,所有东西都是“我的”。其次,他们尚未掌握“借”与“还”的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还能被归还,以为一撒手就会彻底丢失。

我的女儿涵涵今年2岁了。前不久,我给涵涵买了个芭比娃娃,她整天抱着不撒手。那天,邻居王阿姨带着孙子东东到家里玩,东东看见涵涵抱着娃娃,就去抓。没想到,涵涵伸手就给了东东一巴掌:“不给,别动!”东东放声大哭,王阿姨心疼地抱起孙子。我赶紧教训涵涵:“你怎么这么小气,快让弟弟玩一会儿!”说着,拿过涵涵的娃娃给东东玩。结果,涵涵放声大哭,弄得我非常尴尬。请问,我应该怎么办?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美国新泽西州州立大学教育系硕士小巫答:实事上,对于两三岁的幼儿来说,“自私”是正常现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首先,这个阶段,幼儿正在构建自我意识,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我的、我的东西。在他们心中,所有东西都是“我的”。其次,他们尚未掌握“借”与“还”的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还能被归还,以为一撒手就会彻底丢失。
家长想让孩子分享之前,一定要征求他的同意。如果他不同意,则尊重他的意愿,并告诉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很抱歉,他不同意”。切忌家长说了算,为了显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抢过玩具交给别的孩子,或者命令孩子“一起玩”。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他会逐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