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有利于心理健康,但盲目运动不科学,因为不同的人适合的运动方式不同。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结?
职业心理咨询师职冬娜说,人的心理状况、精神状况和身体状况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医学研究发现,运动能使人身体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运动者血液中产生一种让人欢快的物质——内啡肽。
最近,美国医学研究人员通过对1799名男女18年的观察,又一次证实长期坚持积极、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者患抑郁症的危险明显低于不运动者。
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会适应不同的运动,职冬娜给出建议:
情绪状态一:焦虑
对应运动:慢跑、瑜伽、游泳。
焦虑是以反复出现的忧郁不安等为特征的一种情绪状态,还会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比如心慌、出汗、心跳加速等。在这种状态下最好做一些能让身心舒缓,帮助我们静下来的运动项目。慢跑、瑜伽、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
情绪状态二:紧张
对应运动:足球、篮球、排球。
这些项目场上形势多变,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应对,才能取得优势。若能经常在这种激烈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不会过于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工作和学习带来好处。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