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华的草本人生

民国年间,社会逐步开放,作为女性的周碧华,整天在阳都南门芙蓉街药店抛头露面地给人抓药,也已经没人觉得奇怪了。

  最早,是周碧华的丈夫张鞠通在这里开了一家中医堂,给人诊病开方。

  后来,很多患者反映拿着药方到别处去买药不方便,于是他们就在路南又开起了中药房。人们拿着方子从路北走到路南就能抓上药,的确是方便多了。

  周碧华出生于一个识文断字的家庭,耳濡目染也认识了很多字。跟张鞠通结婚后,一有闲暇就会捧起医书认真阅读,时间长了对中医也逐渐懂了起来。

  她知道自己丈夫的能力,所以一直很佩服张鞠通开的药方,总是认真照着方子给人抓药,日子过得风平浪静。

  有时,她也会和来抓药的人闲扯上几句,来人觉得她话语平实又能体恤人,就很爱和她说说话,倾诉一下病情好坏等。

  这天,已经服了七副药的一个病号又来抓药,周碧华看到病人并没有多少好转的样子,就有些奇怪。

  她觉得凭丈夫的本领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于是就在病号和药方之间多看了几眼,眼光遂停留在了药方中的巴豆霜上。

  病人哮喘咳嗽,丈夫开的这个方子中用巴豆霜是非常正确的,她发现方中的半夏、鲜姜、干姜等用量也都没有问题,但周碧华觉得巴豆霜的用量有些偏少了。

  巴豆性味热、辛,有大毒,所以医学上一般不直接用巴豆,而是把巴豆炒热后用吸油纸包住压成粉,去掉一部分油做成巴豆霜再用,这样能有效降低毒性。但用量还是需要好好把握,否则就会出问题,所以医生用这味药时,在用量上总是慎之又慎。

  这时,周碧华一阵技痒,又仔细看了病人一会儿,并让他伸出舌头来观察,还搭手为他诊了一下脉。然后安慰说:“快了,你的病快好了。”

  她根据自己的判断,不动声色地把丈夫开的药方中的巴豆加量并让病人拿了回去。后来她听到了病人痊愈的消息,心里偷着乐了很长时间。

  从此以后,周碧华开始认真关注张鞠通开的药方了,在为患者抓药以前总是认真琢磨一下丈夫开的方子。她发现,大多数时候方子是没有问题的,偶尔觉得药量不合适时她就偷偷地给改一下。

  慢慢地,她看出门道来了,原来是情绪影响了丈夫对药量的准确运用!不相识的人来看病,张鞠通拿捏得很准确,用药量总是恰到好处。可是对认识的人,特别是和他有友情或有过节的人来看病,张鞠通在有些药的用量上就会出现偏差。

  那次巴豆霜用量不足就是因为病人是他的朋友,他怕用药多了会对朋友造成损害,所以就用不到量,病人的病情就没得到很好的缓解。

  周碧华第二次为丈夫改药方,是一个曾与他们家有过节的人来看病的时候,她一眼就看出张鞠通开的白虎汤中生石膏用多了。

  她知道丈夫不是故意的,只是因为对患者冷漠就又把病给看得过重了,她毫不犹豫地把量给减了下来,结果证明她做得非常对。

  后来,造成周碧华和张鞠通分手的原因也恰恰是药方。

  这天,有位女患者看病后,来抓药时她的药方让周碧华感到格外奇怪。女患者怀有身孕,但患上了气血两燔之症,前几天张鞠通用龙胆草、芦荟等给她清肝胆之热,但并没有起到作用,所以就换成了出自张景岳《景岳全书》的“玉女煎”这个方子。

  张鞠通很细心地把石膏换成了生石膏,并去掉了牛膝这味导热引血下行的药,以利于保胎。周碧华知道,若这样用药,本来应该很管用的药方会因其中的生石膏太少而不会起多少作用。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周碧华先是用舌诊、评脉等法,确定了张鞠通的用量的确是不对的,就又顺手给改大了生石膏的用量。过后,她总是不自觉地就思量起这个问题来,张鞠通和这个女人平时并没有接触啊,和一个陌生人难道真会有了感情?

  别说,世上的事还就怕有心人,通过几天的观察,周碧华痛心地发现了丈夫和这个女人的私情。

  张鞠通以坐堂为主,但碰到病人症状严重不能前来就诊时也会出诊。张鞠通在出诊的时候,偶然结识了这个女人,两人很快就产生了好感,认识不久就发生了肉体关系。

  周碧华知道,这个女人肚子里怀的孩子十有八九可能就是自己丈夫的。周碧华自己长时间没有身孕,一直治疗就是没有效果。尽管张鞠通从来没有流露过对孩子的渴望,但周碧华是能感受到的。

  周碧华经过痛苦的思考,终于将心态平静下来。她通过几次修改丈夫开的药方,把这个女人的病彻底治好了,足月后女人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儿子。

  周碧华早已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就主动和张鞠通分了手。

  然后,周碧华独当一面在阳都城东关开办了济生堂,把过去为丈夫改药方学到的用药知识全部运用到自己的诊疗过程中,不久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医生。

  晚年,她出版了《周碧华医案》一书,深刻分析了医生的感情对用药的影响,其中“改方”一章对很多药物的新认识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