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拷问

过年了,儿子坐在沙发上陪我看电视,当看到一个“文革”情节时,我对儿子说:“那时候,早晨起床要面对伟人像三鞠躬,请示当天的工作,晚上睡觉前也要给伟人像鞠躬,汇报你当天做了些啥。去商店买东西,必须背诵一段最高指示,不然,营业员不卖给你。”
  儿子疑惑地瞅着我,嘴里冒了句:“哪有那样的事,根本不可能!你就编吧。”儿子不经意的几句话,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记得列宁有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文革”离我们并不遥远,但它那史无前例的“恢弘气象”与“变幻莫测”,几乎给全中国所有的人都带来过灵魂的震颤,不少人都有心痛的记忆。
  尽管那时我还是一名幼童,但我目睹了很多很多:扎着腰带的红卫兵,挨家挨户没收绣花鞋、古瓷器,撬掉木箱木柜上的铜饰,集中在空场里砸烂烧毁,说是消灭封建迷信的影子;大队民兵连长老田带着几个青壮年,在朱家湾堰塘里追打我家唯一的一只小鸭子,直到把它撵上岸,活活砸死,未成形的小鸭蛋都被砸了出来,说是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生产队唐队长的老婆主导私分粮食,给村民解饥荒,可结果,地主子弟的母亲却成了有罪人,被迫接受全大队会议的批斗;参军后,又得知我们团的一名副团长,因为遭到无证据的逼供、殴打,无奈地选择了自尽;结婚后,岳父叹着气跟我说:“那时年轻气盛,与车间主任发生点小矛盾,不知道忍让,撕坏了工会证,一夜间被打成了反革命,劳教了三年啊……”
  那段历史风貌,许多人因为怕“痛”,不想提起,不愿提起,生怕揭起“阶级斗争”的伤疤,疼到下一代。但我认为,历史不应该断代,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应该让它在历史的时空中“凝固”,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那段历史,知道我们执政党“知错纠错”的伟大,知道我们执政党“拨乱反正”的英明,让那场长达十年的空前浩劫永远不再重演。
  我一直在拷问自己的灵魂,如何将那段历史,通过一篇不长的小说,通过一个人的命运,还原给那个时代的人,还原给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下一代,达到一粒尘埃见大地,一朵花开见春秋的境地,以此来警醒后人,以免重蹈那段历史的覆辙。
  于是,我想到了朱家湾的王三。有知识、长得帅气,可他不经意的一次清理灰尘,就被嫉恨的村长抓住了“把柄”,并很快成了现行反革命,填补了村里没有批斗对象的空白。
  村长一次次“站起来”的狂吼,深深地扎进王三的心底,以至于王三像动物一样,只要有会,他就本能地站起来,低着头,垂着双臂,一副坏分子甘愿接受批斗的形象。
  更让人心痛的是,在王三即将走向另一个世界之际,本应该让他安详地、无忧无虑地过去,但智障儿子的一声大叫“站起来”,却让渐无呼吸的王三,惊骇得一下子站了起来。可悲啊,可悲!那场浩劫,残害得一个行将死亡人的灵魂都得不到安宁!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们痛心啊!
  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颁奖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评论《王三的命运》时,说道:“这最后一笔,惊世骇俗。”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江曾培说:“站起来的细节,深刻展示了被高压异化了的人格。”
  所幸,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果敢地结束了那场灾难,把念念不忘的“阶级斗争”扔进了垃圾桶,领导中华儿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把我们民族带向了世界的前列,真正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正如北京评论家凡一所言:“该作品似荒唐而不无真实,虽辛辣而不失凝重,主题质本,意蕴深厚,一招一式,刀刀见血,尽显了作者一种积极的历史批判主义的勇气,以及为那些枉死者的一腔牵挂和一声呐喊——誓让昨夜不复还!”
  十年浩劫给好多人的身心都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怎样把伤害写到极致,写得又合情合理,我想了几个月。王三临死,灵魂还不得安宁,那伤害之深,比任何语言都有力度。那确实是绝妙的一笔!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