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女人是有偏见的,他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将女人与小人相提并论,至少可以看得出他有那么几分不耐烦:你与她们亲近了,她们对你不恭敬,你离她们远了呢,她们又要抱怨你,真是难以对付。
不过,对孔子这句话的考证和理解有多种版本,但都没有“定论”。比如一种观点认为,“与”是“给与”的意思。孔子的意思是说:女子送给或嫁给小人是很难活得快乐的,一定会被虐待。体现了孔子对女子遇人不淑命运的同情,提醒女子以及女方家庭找男人要重德,而不是注重对方的物质背景。
我觉得这种观点有故意美化孔子之嫌,认为圣眼无贵贱。问题是孔子活着之时,并不以圣人、完人自居,他是一个有缺点、有情绪、有个性的平常人,就会有平常人的偏见,或者只是把平常人的偏见表达出来罢了。
孔子对女人的偏见已成了历史公案,如何“破案”?我们不防另辟蹊径,从孔子的婚姻来看孔子对女人的偏见,这样分析未必十分正确,却可提供一种思考的角度。
因为在婚姻之中,男人女人灵与肉的遭遇与交手,男人更能看透女人的本质,女人也更能看清男人的真面目,正所谓“不打不相识”。
此外,我最近看到一则报道,说武大教授陈文新在“武大天价国学班”上讲课,对孔子为何发出“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感叹,推测出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孔子可能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受过挫折;一种就是他婚后的家庭生活不太美满。陈教授的后一种猜测与正我的猜测“不谋而合”,令我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窃喜。
孔子谈恋爱过程中是否受过挫折,不得而知,如果真有其事,不知道是不是与孔子长得不帅,不遭女性喜欢有关。高安侠在《另眼看孔子》一文中提到,孔子是一个“白眼仁多,黑眼仁少;鼻孔外翻,牙齿缝大;脑袋的形状也没长好,四周高中间低,活像个倒扣的痰盂,而且个头也不高”的人,并不像后世的“孔子标准像”那么儒雅。
人长成这等形状,家境又不好,要不是因为才高八斗,经纶满腹,找个媳妇还真会成问题,谈恋爱时遭女性拒绝取笑,落下了心理阴影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这终究是猜测罢了,但孔子的婚姻生活不太美满却是真真切切的——孔子是个离过婚的男人。孔子那个时代不叫离婚,叫“出妻”,也就是后来说的休妻。
孔子为何出妻已无据可考,依我猜测,孔子是一个以事业为重的男人,为了推销自己的学问,获得君王的采用,长年周游列国,形如丧家之犬,哪里顾得上老婆孩子。
做妻子的上要照顾老人,下要抚养孩子,还长年见不到丈夫,其心酸苦闷可想而知。无论多任劳任怨的妻子,也难免唠叨,甚至生气抱怨。每当此时,估计事业上并不顺心,学成文武艺,并没能贷与帝王家,只好教教学生混口饭吃的孔子,也会有一肚子的气无处发泄,夫妻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
时间长了,虽圣人如孔子也可能会厌烦起妻子和婚姻来,最后找了个理由将妻子扫地出门,某一天借酒浇愁时发了一番“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感叹。这情形就像时下一对夫妻吵架闹翻,最后各奔东西。
受了情感和婚姻伤害的男人就会说,“女人没一个好货色”,女人则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不同的是,孔子的感叹被门人记录下来,成了孔子歧视女人的口实。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是齐家的重要内容。以此观孔子,他却没能好好地齐家,也正应了那句“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老话,圣人也未必处理得好婚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孔子活着时没有在政治上混出大名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家没有齐好,“坏在女人手里”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