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人生跌宕,没有终点

  英雄之所以不同于凡人,最重要的是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

  

  巅峰时骤然折戟

  

  褚时健的人生跌宕起伏,在玉溪卷烟厂用18年时间打造出红塔帝国,登上令众人仰望的巅峰时,却骤然折戟身陷囹圄。75岁保外就医后,他不甘寂寞承包下2400亩荒山,经过一番打拼,由烟王华丽转身成橙王,翻开了财富人生的新篇章……

  1979年,戴了22年右派帽子的褚时健被任命为玉溪卷烟厂(红塔集团前身)厂长,这一年他52岁。

  当时,整个烟草行业正展开一轮以提高产量和质量为目的的技术换代,国家烟草总局审时度势,准备分配给西南地区一个引进一套国际先进设备的指标,但西南地区各省市烟草局谁都没有索要这个指标——因为谁要谁就得准备两千多万美元。褚时健听说了此事,立刻动了心。当时,玉溪卷烟厂的固定资产不到七千万元人民币,哪怕全部抵押贷款,也贷不到两千万美元。相关领导建议他慎重考虑,因为项目一旦运营失败,他便可能面临牢狱之灾。但褚时健想都没想,便押上了整个烟厂及自己的前程,最终成功引进了这套新设备。

  褚时健的豪赌换来了玉溪卷烟厂的迅速崛起,一时间,该厂生产的红塔山、玉溪、红梅牌香烟在全国供不应求。然而,他的冒险并未停止。随后几年,褚时健先后通过联系烟草种植基地直接供货(当时,中国的烟草行业规定原料不准买卖,只能调拨),严把原料关,推行计件工资政策,提高工人劳动积极性等突破常规的措施,将玉溪卷烟厂打造成了当之无愧的行业标杆。

  褚时健的大刀阔斧让玉溪卷烟厂红极一时,累计上缴利税上千亿元,但这也给褚时健埋下了隐患。由于当时的烟草行业价格体系实行双轨制,香烟价格在计划内和计划外差额巨大,只要有批文,一倒手就能赚一倍乃至数倍的利润,因此,想从褚时健手中拿批文的人数不胜数。褚时健能躲则躲,实在躲不了了,就会晓之以理竭力拒绝。当时有不少高官子弟找他批烟,每次他都直白地说:“娃娃,你们做这些事会给你们的家人带来麻烦,就别再想着做烟草生意了,如果你们想抽烟的话,我倒是可以给你们点白皮烟。”

  褚时健谨小慎微,但他的妻子却给全家惹来了祸端。1995年,中纪委发现时任贵州省委某领导家属从云南批了上万条红塔山香烟,而这批烟是通过褚时健的妻子介绍的。就这样,褚时健的妻子及其身边的亲友全部被押往河南。不久,褚时健在珠海工作的女儿褚映群也被带走。

  一年后,褚映群在洛阳监狱自杀。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一辈子没哭过的褚时健打电话给他的律师马军,在电话里号啕大哭起来:“姑娘死了,姑娘死了,死在河南,自杀了!是我害了我姑娘,姑娘早就跟我说叫我退休,可我一直想着多干干,把我们厂再做大一点,我要是早听姑娘的话退休,姑娘就不会有今天……”这是褚时健最难熬的一年,这年的中秋节,整个烟厂放了一天假,职工全都回家团圆了,他却独自呆在漆黑的厂长办公室里,盖着一个毛毯缩在沙发上,盯着天花板发呆,任眼泪肆意流淌。

  随后,褚时健面临着退休。在新接班人到来之前,他打开了多年来和核心管理层一起设立的小金库,决定分而得之。“我效力玉溪卷烟厂18年,从一个破败的地方小厂做成亚洲第一烟草企业,为国家贡献利税至少1400亿,造就了无数的百万富翁,也造福了玉溪一方众多烟农,而18年里我的总收入不过六十多万元,我的晚景不能过得太凄凉……”

  这次分食让褚时健最终折戟,他被判处无期徒刑,黯然离开执掌18年的红塔集团。这一年,他70岁。多年后回首这坎坷的18年,褚时健淡淡地一笔带过:“不论我以前做得对还是错,只要别人能够承认我曾经在经济工作上做了些好事情,我就认为评价公道了,也就知足了。”

  

  七十五岁方开始

  

  因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心肌梗塞,2002年,褚时健获准保外就医。重获自由,褚时健卯了一口气要创业。这个选择缘于两点:一来他闲不住,必须找点事做让生活充实点;二来他心里不平衡,他之后的许多国企老总一年收入几百万上千万,他不想自己的晚年过得太穷困。但他拒绝了所有国内外烟草商的出山邀请,而将目光放在了橙子上。“当年总有人说,你褚时健搞烟厂搞得那么好,是因为政策好,云南烟得天独厚,烟厂交给挑扁担的都成。我就想否定这个观点。”

  橙子是褚时健老家云南省华宁县的传统作物,但老家出产的橙子,无论是口感还是价格,都无法和美国脐橙相比。褚时健发誓要种出和美国脐橙一样好吃,甚至比美国脐橙更好吃的橙子来。2002年,褚时健四处筹措借贷了一千万元,承包下了哀牢山脉深处的2400亩荒地,注册了新平金泰果品有限公司。这一年,他75岁,在这个本该安心呆在家里尽享天伦的年纪,他却毅然选择再次上路。

  褚时健种烟草是高手,但种橙子却是十足的门外汉。光靠技术员显然不靠谱,褚时健便从零学起,一点点地钻研。七年后,他成为一名老道的技术员,让科班出身的技术员叹服不已。果园发展中的几次危机,都是褚时健查阅书本仔细研究度过的。第一次是2006年,种下四年的果树第一次挂果,却因为掉果严重,2400亩只收了14吨。褚时健急得吃不下睡不着,连夜查阅资料寻找原因,终于解决了难题。另一次危机是在2007年,随着产量的增加,果园建起了冷库,但由于对冷库的温度和湿度标准并不熟悉,入库的水果都腐烂了,请了外地的专家来也没能解决。褚时健索性再次向书本讨教,反复琢磨,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

  褚时健按现代化农业的标准建设着这片果园,每亩地投入达到了一万元。机械化开挖林地,更节水、更高效的喷灌方式,果园、沼气、农家肥三配套的运转,独特配方的肥料……在褚时健的果园里,农业不再是靠天吃饭,所有的设置和果树的生长都有一系列经过测算的数据支撑。“橙子的各项指标都是经过化验的,酸度、糖分、可溶性物质等,褚时健总是用最严格的手段将橙子的标准精细化。不光是果子,每年收获季节之后,土壤也要进行严格化验,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次年的肥料配置调整。”说起这些,褚时健的技术员既骄傲又叹服。

  解决技术瓶颈后,褚时健又将他经营烟草的眼光运用到种橙上,控制着这片山林运转的每个环节。果园里的果树种类有过多次变化。刚种下时,为了减轻市场压力,果园里种了一部分温州蜜柑。这种作物的卖价约比冰糖橙便宜一半,成熟期也不同,可以错开销售高峰。2008年中国南方遭遇雪灾,褚时健看到了这个消息,立刻召集技术人员开会说:“雪灾肯定对湖南冰糖橙产量有很大影响,来年的市场要有大的变化。我决定将果园的五万棵温州蜜柑挖掉,全部改种冰糖橙。”当时基地的温州蜜柑已经挂果了,还有几个月就可以收获,这个时候挖掉,相当于要舍弃价值两百多万元的果子。技术员们都说最好等蜜柑收完这一季再换品种,或者隔一株挖掉一棵,减少一点损失,但褚时健还是坚持立刻挖掉所有温州蜜柑。后来的市场情况证明他是对的——第二年,南方的冰糖橙因为受灾严重,大量减产,而褚时健抓住机遇,一下子赚了一千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