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牛虻》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时隔多年,在静夜里再次捧起《牛虻》,当读到牛虻临刑前给女友琼玛的诀别信中写到孩提时共同朗读过的这首儿歌时,泪如泉涌不能自已,这样的情形宛若昨日……

  那是不谙世事的岁月,在没有什么书读的年代。那本泛黄了的竖排版的小册子是怎样震撼着一个女孩的心灵啊!

  亚瑟,“黑色的睫毛下一双深蓝色的眼睛,梦幻一般神秘”,这个从清逸俊雅的大学生到脸上“刻”上一道长长的刀疤,瘸着腿却如美洲豹般坚毅无比的意大利党人牛虻,在书中,我追随着他到南美,和他一起在甘蔗园做苦力,一起在杂耍班子受灵与肉的践踏,一起运军火直至一起走上刑场———“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将走进院子,怀着轻松的心情,就像一个放学回家的学童……”这么多年来,我还是记得,还是刻骨铭心地记得,当牛虻在被打了数枪“鲜血染透了白色的衬衫,血肉模糊的身躯挣扎着”对神父蒙泰里尼说:“Padre(父亲、神父),您的……上帝……满意了?”顷刻间,我的心与蒙泰里尼的心一起碎了!

  那时,我无缘由地迷恋上了牛虻,爱上了牛虻———那个有着一双碧蓝眼睛的男孩,那个脸上有着一道长长刀疤的男人。从牛虻的身上,我曾经幼稚的心灵第一次感受着傲然的气质、高贵的气度和刻骨铭心的情感。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逝、阅历的累积,我知道,我之所以爱,是爱上了牛虻的英雄主义、他的那份孤傲;爱上了牛虻对信仰的始终不渝、对情感的忠贞和坚忍;更是爱上了在牛虻身上体现的那种精神:为了自由,追求真理,甘愿牺牲爱情和亲情甚至生命的如殉道者般的精神。

  时常,遥望窗外或是眺望远方,看花开花落风霜雨雪,会想:在生命的旅程上行走,谁不曾有过磨难有过坎坷,有过心儿在苦雨中浸得萎糜和酸涩的日子?人生的道路啊,曲折悠长,繁繁复复,哪一条是该走的?该怎样走?不劳而获、尔虞我诈、坑蒙拐骗、投机取巧,快餐式物化的喧嚣社会,真的逼迫精神食粮孤单地躲在墙角倩影自怜了吗?在那些个充斥苦闷和彷徨的夜色和白云间,牛虻常常会不期而至,带着他惯有的嘲讽的微笑注视着我。恍悟,正如牛虻用生命告诉我们的,你可以砍掉一个人的头颅,却无法砍掉他灵魂的高贵。

  已不是理想主义生存的年代,天下滔滔,曾经镌刻传奇的象牙塔一座座从人们心里倒塌。唯独《牛虻》,真的让我不忍割舍,看了又看,看到的是纷繁复杂中怎样锤炼人生;看到的是在挫折和磨难时怎样坚持自尊和骄傲;看到的甚至是面对死亡时,怎样的坦然和从容不迫。(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妇联副主席)

  编辑陈陟czmochou@163.com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