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五个“好心办坏事”的法规

  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的印象中,法规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根本。法律总是将社会向良性方面引导。但最近,罗宾•奥拉克兰和大卫•阿斯顿两个有心人却指出了美国法律中有些出发点良好的法律,执行起来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是“好心办坏事”的法规。

  

  酒吧禁烟令让酒后驾驶增多

  

  日常生活中,烟和酒是一对奇妙组合,它们也经常被一同提起。但在酒吧以及许多公共场所,它们又不得不分开———烟草因为“烟雾缭绕”问题而被禁止。公共场所禁烟已成为一项通行规章,而酒则可以照喝不误。这项规章制订的初衷当然是保护大多数非烟民的健康。制定者当初设想的情景也是合理的:饮酒者要抽烟可以暂时到室外,回来接着喝。

  这种设想忽略了一个条件,在全世界例如美国、英国等很多地方,冬天很冷,一些烟民兼饮酒者不愿走出室外挨冻,还有一些人就不喜欢在喝得尽兴的时候去室外抽烟,因此它产生的负面效果是始料未及的。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经济学系教授斯科特•亚当斯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饮酒的烟民在面对禁烟令时,宁愿舍近求远,驾车去较远的禁烟令管不到的地方去边喝边抽,这就意味着他们返回时,酒后驾驶的可能性更大。亚当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有禁烟令的地方,酒后驾驶造成的死亡率增加13%。

  

  防性侵法让犯罪者更难被抓

  

  如果一群恋童癖在街上乱跑,一定会让你晚上做恶梦,而这都得怨美国艾奥瓦州的一部法律。该州迪比克市的立法者为了让本市儿童健康成长,规定登记过的有性犯罪史者不得靠近学校2000英尺(约508米)以内,后来考虑到孩子们还可能在图书馆、托儿所、游泳池、公园等学校之外的场所聚集,又规定那些“问题人”不能居住在这些地方半英里(约804.7米)之内。有人从地图上看到,这些规划出的安全区重重叠叠,几乎将整个城区都覆盖了。

  于是有人惊呼:整个迪比克都是安全区了。这样的“问题人”就只能来到艾奥瓦州东南部的伊利诺伊州,首当其冲的是该州位于密西西比河岸的加利纳市,这座城市管理者在意识到了问题后也通过了同样严苛的法律,于是顺着密西西比河南下,很多城市都通过了类似的法律。这势头看起来不错———“问题人”要被赶进墨西哥湾了,孩子们也安全了。但立法者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没考虑,人是活的,当“问题人”被逼得没地方去时会去哪?答案是跑遍美国各州,惊慌之余的他们往往不会公开自己的身份,这反而使得他们在犯罪后更难被抓捕。

  

  限渔令让鱼儿不长大

  

  如果你喜欢钓鱼,一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限制:在指定的地方垂钓,某一尺寸以下的鱼儿必须放生。类似的限渔令包括捕鱼时期、网眼大小、捕鱼量限制等,都已经在渔业上大规模应用。这看起来很好,不是吗?鱼儿可以长得更大,在我们能捕到更多大鱼的同时,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有研究表明限渔令导致鱼类数量减少、个头减小,在过去60年中,鳕鱼的平均长度减少了30厘米。美国的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将一群大西洋银河鱼放进三个水池中。第一个水池中剔除90%的最大的鱼,第二个水池中剔除90%的最小的鱼,第三个水池则随机剔除90%的鱼。猜猜哪个水池的鱼会长到最大?答案是第二个,想不到吧?

  研究人员解释说,当我们在保护小鱼的时候,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有利于小个头鱼的进化促进机制,这同自然界中强者生存的法则是相悖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个头小的鱼更安全,因此,鱼儿整体生长速度都会减慢。这不仅意味着鱼儿的个头会越来越小,而且它们的生长周期也会变长,与渔业管理部门的初衷背道而驰。

  

  濒危物种法让动物更快消失

  

  《濒危物种法》(ESA)是美国国会在1973年通过的一部动物保护法,主要目的是保护美国数百种濒危动物。动物保护部门列出了一份濒危动物名单,如果其中一个物种在某地被发现,政府便会很快地采取保护措施,包括划出专门保护区,保持此类动物生活环境不受人类干扰。

  例如,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署发现了一片“更格芦鼠”的栖息地,政府于是限制农民在此地耕种,禁止木材公司在这里伐树,限制时间一直到这种鼠类从保护名单上除掉(这包括两种可能:此类动物太多了,不需要保护;消失了,没法保护)。可能会持续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但问题是,90%的濒危物种都会出现在私人拥有的土地或水域上,这正是悲剧发生的根源。农民当然会对政府的做法不满,如果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现某个濒危物种,在政府发现并采取措施前,最通常的做法是破坏这里的环境,逼这个物种“搬家”。更严重的是,他们会私自猎杀该物种,直到它们被完全清除。美国华盛顿大学最近所做的多项研究表明,这些无法预见的行为,给野生动物造成的伤害,比将该物种从保护名单上移除更大。

  

  拳击手套让头部更易受伤

  

  拳击赛是古老格斗赛的延续,也是少有的几种合法的现代搏击赛中的一种。由于拳击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带来巨大伤害, 1867年,英国昆斯伯里侯爵引入了几种重要规则,包括强制戴手套和禁止搂抱,这些规则都成为现代拳击赛的通行规则。

  强制戴手套的规定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可以有效减少伤口和青肿。但昆斯伯里侯爵或许没想到这种做法的另外一种后果———增加脑损伤甚至死亡的危险。因为出拳一方可以在手套的保护下全力击打对方头部,而自己的手受到的反冲力却很小。统计数据表明,拳击手脑部受到损伤的几率约为15%以上。头盖骨本是人体最坚硬的部位,如果没有手套,拳击手绝对不敢轻易用手与其碰撞———在裸拳的情况下,拳击手会更多地避开对方头部,选择较柔软的部位,但戴了手套就无所顾忌了。

  (摘编自《青年参考》)

  编辑钟健12497681@163.com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