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7日,在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宋友洲的创意之作———立体快巴。其原理是,立体公交车像一条移动的隧道,车体上半部分可载千余人,下半部分镂空,像一条隧道,任小轿车在其“肚子”下自由穿行。他想以此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
立体快巴模型刚一问世,便引发各方关注。2010年8月19日,《纽约时报》以封面形式对立体快巴加以报道,当地一家网站当天便有一千五百多名网友对此发表评论,有人甚至惊呼:“美国创新能力走下坡路,已被中国‘打败’!”
堵车后的突发奇想
宋友洲,出生于黑龙江省甘南县。1999年,他在大庆开办了一家商店,经营标准件,兼营烟花爆竹。和他打交道的烟花厂经常出事故,他想,如果发明一种既安全又环保的烟花,一定会有市场优势。他用一年时间,发明了“气体礼宾花”,在日韩世界杯开幕式上,以五彩缤纷的礼花惊艳世界。
此后,捣鼓新玩意成为宋友洲人生的一大乐趣。到2009年,他已拥有近五十项发明专利,被人调侃为“发明哥”。2008年7月,宋友洲来到深圳,与人合办了一家泊车科技公司,他以自己的专利入股,占45%的股份,担任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
2008年7月的一天上午,烈日炎炎。宋友洲坐车去为新产品———智能自动泊车装置做市场调查,路上十分拥堵,他如坐针毡。就在这时,一个念头跳进他的脑海:“我的泊车专利,就是利用空间,汽车一层层停泊在立体钢铁框架中。那么,解决交通拥挤的状况,可不可利用空间呢?”
宋友洲十分兴奋,进一步盘算:城市路面上,轿车占了80%,而轿车车身矮,车上面的空间都被闲置着,那么,轿车上面能不能再行车,做到立体化呢?
这个立体“怪物”的体型该是什么样的呢?宋友洲苦思冥想。他猛然想到了大型企业钢材仓库里的龙门大吊车。这种吊车是由角钢焊成一个“门”字形框架,下端装有两组车轮,轮下是长长的钢轨。钢铁就堆放在两条铁轨中间,在司机的操控下,巨大滑车在“门”的横梁上方运动作业。
宋友洲又联想到“双体船”,两艘船中间是镂空的,保证船在水中前进时减小阻力。再想到大型客机A380和地铁、动车组,他越想越兴奋,立即拿笔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这个“怪物”的模样。不满意,再构思,再画……半年时间,他画了一大堆草图,从中选择了一个最为满意的方案,他给这个“怪物”起了一个时尚的名字:“立体快巴”。
按照他的构想,立体快巴车体总高度4.4米至4.5米,宽约6米,横跨两条行车道;一列快巴共四节车厢,车体总长度43米。每节车厢可乘300人,理论数据是每小时60公里到80公里,安全速度是40公里/小时。与之相配套的,应该是高架台式车站。他给它定了性:兼具地铁和快速公交系统的主要功能。
一天,在公司会谈室里,宋氏智囊团的全体成员围成一圈,宋友洲拿出自己最终确定的立体快巴成型方案,详细讲述了一遍。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这个设计方案可不可行?”有人问:“立体快巴的轨道铺在柏油路上,会不会妨碍其他车辆通行?”宋友洲说:“香港有轨电车的轨道和柏油路是平行的,天津滨海新区建了一条单轨车,轨道和路面平行,并不影响其他车辆行驶。”
在车体结构上,有人提出疑问:“车体会不会头重脚轻?”宋友洲说:“立体快巴占用两条行车道。这么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宽度大于高度,加强车的稳定性。车体上半身采用铝合金,下半身采用钢铁材质;二是两条行车道,方便轿车变线!”
有人提出:“轿车钻入立体快巴腹内时,会不会发生刮碰?”宋友洲说:“立体快巴车速一般不会高于60公里/小时,安全应该没有问题。另外,在立体快巴‘腿部’加上红外线装置,一旦越轨,车会自动报警;或在轨道上设置很矮的护栏。此外,立体快巴车体高2.2米,在专用车道上设有限高警示杆,或用激光平面扫描,超高车辆驶来,可以提前报警。”
有人又问:“转弯问题怎么解决?会不会发生侧翻?”宋友洲说:“可实行‘公交优先’规划。在后面的小轿车还没有赶到的时候,红灯提前亮起,轿车暂停数秒钟后,立体快巴就可以‘空腹转弯’。关于侧翻问题,由于立体快巴车体较宽,转弯时,只要车速控制在每小时10公里以下,绝对不会发生侧翻。”
对于宋友洲的回答,大家表示了认可。2009年8月,宋友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
将创意付之于行动
2010年3月,宋友洲在网上获得一个重要信息:5月27日,北京要举办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他心一动:请专业人员做一个立体快巴的模型参展,看一看参观者们的反应。
国家发改委规定:公交车采用清洁能源,国家和地方政府一辆车分别补助60万元,共120万元。立体快巴块头是公交车的几倍,若论补助,应该更多。于是,宋友洲决定,立体快巴的动力使用电,太阳能供电系统作为补充。
他的构思是,像有轨电车那样,立体快巴上方设一根长长的电线,通过类似的导体,把电流导到快巴上端的动力电机上,再用长轴和齿轮组把动力传到立体快巴的轱辘或钢轮上。有朋友听了他的构想,笑道:“有轨电车的‘小辫子’早就淘汰啦!再说,城市上空架着长长的电线,影响景观!”
宋友洲被难住了。他意识到:将立体快巴变成实物,光有创意还不够,应该请一个专业技术团队进行整体设计。
2010年3月的一天,宋友洲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坐到了该校车辆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健吾的办公室,向张副院长等人介绍了自己的项目。
送走了宋友洲,张健吾找来学校的几位专家教授,对诸多课题进行分工,逐个论证。经过论证,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公共交通领域的一次革命,是城市空间的再利用,不但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而且符合低碳高效的环保理念,其运载量可与地铁媲美。
从科学角度全面分析,立体快巴所需技术并不复杂,完全可行。因此,上海交大作出决定:与宋友洲合作。随后,张健吾挑选出精兵强将,组成了立体快巴专业项目组。
在论证过程中,上海交大科研团队否定了宋友洲的“动力传导方式”。一位老教授说:“现有一种轮毂电机,厚度不超过人的手掌,爆发力强,动力大。在立体快巴的每个轱辘上,都安装一个薄薄的轮毂式电机,省材省事。”
充电的“小辫子”问题怎么解决?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