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破译大学生就职力密码

  就职力

  就职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即个人技能,比如外语能力、专业水平,以及工作能力等等;软实力则是指在职场上与人交往沟通的处世能力。就职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后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以及他们所从事的职业能否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回报。

  

  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达到650万。巨大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困扰着新一代大学生。但另外一个数据显示,每年有将近65万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入外企工作。越来越多的外企热衷于招聘中国大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大学生的就职力正在逐年提升。那么,这些应届大学毕业生,就职力究竟强在哪里呢?他们为提升自己的就职力,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努力?本刊独家破译这些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就职力密码,深入分析就职力的各项环节,解读你所不知道的就职技巧,为更多的年轻人就职提供参考。

  

  像泥鳅一样钻研核心技术

  (受访者:段宇笛,湖南人,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现在日本工作)

  

  段宇笛今年26岁,由于他在大学毕业时拿到了英语和日语双学位学历,2008年毕业后顺利进入日本松下电器上海分公司工作。不过,刚开始他只是在商场做松下产品的促销员。这与他的专业几乎没有关联,当时他心情极度郁闷,感觉自己被大材小用了。

  幸好段宇笛坚持了下来,三个月实习期过后,他被调到市场部当培训师,因为公司很多管理机制、营销技巧等都是日本总部定下来的,需要他从日本教官那里学习后再培训给中国员工。较高的日语水平和踏实的工作态度,让他很快当上了培训主管,最高时负责十几个连锁店员工的培训工作,尽管很累,但他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总是比其他同事更先了解公司的“秘密”。

  因为日语流利,段宇笛很容易接触到公司上层领导及相关决策。2009年年底,日本总部有一位领导来上海视察,在旁听他的一堂培训课时,见他同时采取了英、日、中三种语言培训不同部门和岗位需要的员工,十分欣赏。不久,他就被调到技术部当培训经理。这又是一次提升,因为技术是公司的核心,他能接触到公司的“核心”,显然是被重用了。

  但段宇笛不是工科出身,对技术一窍不通,甚至一看到那些书籍和资料就头痛。可要想胜任这份工作,就必须学习,他开始主动深入地了解产品,为掌握各类产品的特性,他还“潜伏”到工厂车间去体验。他的这种精神,用松下的专业术语来说叫“担当”,即勇于担任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半年后,他与很多技术人员成了朋友,成了技术部门重要的“辅助人员”。一次,从日本传来大堆图纸,那些曾被派到日本学习过的技术骨干们都很难完全弄懂,段宇笛却凭借自己的日语水平和对技术数据的悟性,协助同事最终读懂了图纸,解决了难题。那些技术骨干感慨地对他说:“你真是文理结合、无师自通啊!”段宇笛听后感到特别自豪。

  表面上,段宇笛好像只是一个“翻译官”,但随着他对经营管理、产品技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他在公司的就职力日益强硬。2010年10月,毕业仅两年的他就被派遣到日本总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技术转让、产品研发等知识。期间,他还被送到日本山梨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修读日语和工学方面的课程。两年后,他将会被调回中国担任中高层管理职务。

  

  《天下男人》建议:

  想进外企,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硬实力,比如较强的外语水平、专业技术等。对于应届生来说,硬实力一般取决于在学校里是否学有所成,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但进入社会后,如何提升硬实力却是有方法可寻的,比如段宇笛的硬实力原本只有外语,他如果一开始就做翻译员,而不去做促销员、培训师,也不钻研产品技术,跟技术人员打成一片,学会适应、融会贯通,就不可能迅速升职。因此,要想提升硬实力,就应花大力气接触公司经营、管理、技术的核心,多参加培训、不断充电。比如海南大学工学部的学生毕业后,会立马参加日本群马县某企业在该校开设的专业培训,然后被直接派遣到日本工作;武汉大学客座教授杉山定久社长开设的GMC学堂,深受很多日资企业就职者青睐,他们经过GMC学堂的熏陶后,往往能学到大量经营管理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就职力。

  

  学历哥,不断打造软实力

  (受访者:陈任强,广东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任德国IFM中国公司华南区域销售经理)

  

  2007年8月,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陈任强寄出简历三个月后,IFM通知他去面试。当时有十个人参加面试,竞争一个职位———省级销售员。考官首先让他们自我介绍。陈任强大胆幽默地说:“我是乡巴佬的后代,但我希望到外企来吸收点洋墨水。”考官又让他们回答:“你们最骄傲的事情和最失意的事情是什么?” 陈任强说:“我最骄傲的是大学时曾卖过多种电子产品,用挣来的钱减轻了父母的负担。最失意的事情是,现在毕业这么久了,父母指望我替家里还债,可我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陈任强的直率、真实,受到考官的肯定,他顺利被录用了。

  进入IFM华南销售中心跑业务后,陈任强发现自己过去的诸多经历,看似与目前的工作毫不相关,实际上却无形中促进了他的工作,比如他在大学里跟室友们练就的“油腔滑调”式的幽默。很多前辈都说德国人严谨刻板,在德企工作很压抑,但张任强没有这样的感觉。他的上司Kite就是一个德国人,Kite虽然看上去高大、严肃,却在给他布置任务的时候很客气。Kite也喜欢幽默式营销,经常让陈任强在开会时讲笑话做示范。正是这种上下级互相尊重、和谐轻松的环境,激发了陈任强的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的创造性。

  2009年1月,陈任强被提升为省级销售经理,调到南宁工作。第一次当这么大的“官”,而且公司在广西的业务市场恰恰是最难开拓的,他开始犯愁起来。不过,他毫不畏惧,先是找来广西各个市场的客户档案,认真地为该区域市场做了一个SWOT分析,然后根据自己平时喜欢看的军事管理书籍独创了一份方案,以此抓管两支销售团队:一是“嫡系部队”,即自己手下的业务员队伍;二是“旁系部队”,即帮助自己管理县市市场的经销商队伍。嫡系部队就在自己的身边,相对容易管理。但旁系部队分散在各个县市,且有着各自的“武装”,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司令”,所以对方有时难免有恃无恐,不仅会和他的嫡系部队干仗,甚至还敢“太岁头上动土”,进而“欺上瞒下、浑水摸鱼”。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