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面前,各国民间力量在行动

  近年来,地震、洪灾、飓风等自然灾害在世界各国时有发生。如今,参与救援和重建的不仅有政府和国际组织,志愿者和民间组织也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成为救援的中流砥柱。一些民间组织在灾难面前,甚至比官方的救援更加快速。

  

  澳大利亚:志愿者力量强大

  

  澳大利亚是高度重视应急救援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专职从事应急工作的人员却并不多。其中像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海事局这样的机构,虽然在全国有四十个直属机构,但只有二百四十名工作人员。大多数情况下,民间力量是澳大利亚救援的中坚力量。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人口虽然只有五百多万,但单志愿救火队员就有近三万人。这些民间的志愿者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进行过培训,掌握救援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资格。一旦发生灾难,这些志愿者将听从应急管理中心调度,前往现场参加救援。

  2010年年底,澳大利亚东北部的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连降暴雨,引发了近几十年来少见的特大洪涝灾害。这些志愿者就在应急中心的调动下,分布到各个有需要的地方,展开救援工作,并给予灾后的心理辅导。实际上,在洪灾还未发生时,这些志愿者就已处于待命状态。暴风雨中,也早有志愿者分布在各个危险的地段提醒路人和处理突发事故了。由于澳大利亚四面环海,暴风雨中,海洋的威胁巨大,因此海港到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提醒人们远离危险。至于救援活动涉及到的设备或者所产生的费用,全部由国家或者州立应急管理机构承担。

  除了单个的志愿者,还有一些组织或团体也是澳大利亚应急救援和灾害处理的重要民间力量,例如红十字会、求助队、约翰救护旅等,他们不仅参与救援,还在前期的防灾减灾以及灾后重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美国:民间组织是心理援助主力

  

  美国的志愿者参与救援状况比澳大利亚有过之而无不及,志愿者占总人口的50%,成人平均每月从事志愿服务的时间达到17小时。美国各州的救援协会都设有救援中心,有人值班。灾难发生时,911接到求救信号后,会通知约二十五名志愿者,而这些人中必须有十人到达现场参与救援。至于和美国联邦政府合作的红十字会,则被要求在灾后两小时内到达现场提供食品、药品和心理辅导等帮助。

  尽管民间组织提供的帮助涉及各个方面,但在心理援助方面的力量最为强大。美国政府几乎将灾后心理援助全部交给了民间组织。除了美国红十字会外,教会组织、慈善机构、各大学的医学院心理学系、社会工作系都参与灾后的心理援助工作。美国红十字会上世纪90年代正式开展灾难心理援助项目,与社区及个人连接成网络,签署协议,提供无偿心理救助服务。为此,他们还专门为志愿者进行专门的培训,并建有人力资源数据库,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根据需要调动。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和密西西比州登陆,造成1836人死亡,150万人流离失所。美国红十字会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除了给居民提供食品、药品等帮助外,更注重心理帮助。直到现在,他们依然在对灾区人民进行着心理辅导。他们认为,大灾难对人类的伤害可能会持续到二十多年以上,因此他们会持续对受灾者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日本:民间救助赶超政府

  

  日本由于地质原因,地震灾害频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民间力量就开始在抗震救灾中显示出极其重要的一面。在某些灾害中甚至比政府到达现场还快。他们认为,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已不足以最好地抗拒灾害,民间力量应该组织起来,互助共救。

  日本全国各地区都有许多防灾救灾的民间组织,如水防团、消防团、少年防火俱乐部、妇女防火俱乐部等。这些民间组织不仅活跃在灾难发生后,平时的防灾宣传,他们也积极参与。

  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在日本政府还没来得及行动时,民间组织已迅速组织救援,在灾害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并全力运送粮食、水、药品等必需品给当地居民。

  

  德国:民间救援力量专业化

  

  在德国,民间救援力量专业化程度令人惊叹。政府在应急救援中所起的作用不再是具体的救助行为,而是如何组织和管理民间应急救援力量。在政府的组织和训练下,德国由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无论是救援水平、反应速度,还是装备都是国际一流的,在国际应急救援中声望很高。

  目前,在德国救灾办公室备案的普通志愿者达到了一百二十多万名,其中,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高达七万余名。这支由民众自发组建的救助团队随时待命,听从调遣。目前德国有德国红十字会、马尔他救援组织、水上救援协会、约翰尼特救援组织和德国工人救助联合会五大民间组织,他们各有专业分工。

  2010年5月,德国萨克森州龙卷风爆发,居民楼被夷为平地。德国民间组织迅速抵达现场,展开紧急救援,搜救被埋市民。同时抵达的还有涉及心理辅导、防火灭火、事故救援、化学事故处置、水上救生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正是由于民间组织积极而迅速地援救,萨克森州龙卷风尽管对房屋造成了很大伤害,但人员伤亡极少,只有一名市民丧生,四十名市民受伤。

  编辑钟健 12497681@163.com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