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摇晃的中国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辛亥:摇晃的中国》

  一百年前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历经三百年的清王朝正步入风烛残年,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帝制处于土崩瓦解的边缘。时势造英雄,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多历史名人。这些人物被历史塑造,也在塑造历史。

  中国历代史学都抱有英雄史观,只青睐成功者和大人物,浓墨重彩勾勒;失落者和小人物都被打入冷宫。

  司马迁的《史记》,对大人物既做注解,又做列传,而小人物则一笔带过。而张鸣先生的《辛亥:摇晃的中国》却反其道行之,只写历史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小细节。这些人,是被传统的史学家遗忘在历史角落的边角料。在以往的英雄史观中,他们难有露脸的机会。而张鸣先生的新书则为这群小人物量身定做了一个舞台,让这些小人物带着历史的细节你方唱罢我登场。

  作者以“幕”为章节标题,把辛亥革命设定成一出多幕剧,让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悉数登场:写晚清社会五花八门的怪异现象;写革命起势时形形色色走过场的角色;写跑龙套的角色上蹿下跳地争夺更多出场机会;写革命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这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辛亥革命,颠覆了我们对辛亥革命符号化的印象。

  “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作者写在本书扉页上的话。读罢此书,才突然发现辛亥竟然如此值得回味,那些历史人物竟然如此率真可爱。

  

  《革命到底是干吗?》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这场革命,参与者五花八门,也都各有所谋:有民族主义者是为了民族大义,有热血青年是为了中华之崛起,有各国安插在华的不同势力,甚至还有小地痞流氓为了争地盘登位的。孙中山逝世时曾感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因为辛亥革命留给了当时很多人难以回答的问题:革命到底是干什么?革谁的命?谁是同志,同什么志?

  

  《1911,革命与宿命》

  

  1911年,清朝即将灭亡的那一年,在中国的政治心脏北京,表面显得格外平静、安谧,充满了进步、现代甚至祥和的色彩。大时代暴风骤雨的剧变之前,往往都是如此波谲云诡地给人以无边的假象。这个国家看似平静的表层下面,涌动着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潮流:革命!

  通俗历史作家梅毅以史学家的眼光分析了革命的必然与或然,以及清王朝灭亡的宿命,同时还将历史镜头拉回到一百年前,聚焦那些焦点人物,深度解析辛亥革命的宏大历史和微细场景。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

  

  本书作者曾任孙中山先生的机要秘书,他亲历过辛亥革命前后许多重大事件,从而收集了革命活动中的大量报导、通讯、私人文件和当时党内人士的回忆录。作者利用这些资料,并根据其对民国成立前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广泛知识,撰写了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党史及其活动,所述事件皆有所本,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北壬俞强)

  编辑钟健 12497681@163.com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