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塑起源
传说,糖塑的祖师爷是朱元璋手下的名臣刘伯温。朱元璋在平定大东北战役中,当地武装放出毒蜂蛰伤打头阵的将士,致使城池久攻不下。刘伯温便利用蜂类喜食甜味的特性,熬制麦芽糖,将糖稀涂抹在穿着盔甲的草人身上,全副武装的战士举着草人冲锋在前,毒蜂闻到糖味便下去吸吮,哪还顾得上蛰人?此举竟然使朱元璋的部队一举攻克了守军。为庆祝胜利,刘伯温又命人用剩下的麦芽糖做“糖人”以犒赏全军。至今糖塑艺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还会在祠堂里团聚,参拜“刘祖师”。
解放前,湖北天门一带的糖塑艺人在农闲或遇到自然灾害时,便分赴外地,甚至远到湖南、江西、河南等省卖艺谋生。传统糖塑艺人走街串巷总离不开一副担子。担子的一头是只木箱子,里面装一些杂物和前一天晚上做好的糖人。担子的另一头,最上面的架子上有两排插孔,用来插糖人;中间是转盘,周围画有各种糖人图案,用来做游戏;转盘下面是两个小抽屉,再下面是一个大铁盒,里面装着制作糖人的原料麦芽糖。
糖塑工艺
糖塑以麦芽糖为原料,糖塑艺人们会将糖加热,使其变软,调入红、蓝、黄、黑等食用色素,再根据需要,可调出数十种不同的颜色。加热后的麦芽糖比面塑更具可塑性,既可吹成薄而亮的各类造型,又可拉成粗细不同的糖丝,还可捏成不同形状的配件,再粘连牢固成形。糖塑的制作技巧以扯、吹最为重要。“扯”是糖塑艺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之一。糖坯在艺人手中越扯越活,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艺人们要将黄褐色的本色糖稀扯成淡黄色或乳白色,有如玉雕制品一样才能用来制作糖塑,而这扯拉间往往就是几百次的重复动作。加了食用色素的糖坯,则越扯越出色。
“吹”是糖塑最基本的技巧,俗语说“糖塑师傅的本事——吹出来的”!糖塑学徒学艺,先学的就是吹泡子这道工艺。历代糖塑师傅把吹的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根据吹塑的材料和对象,运气的方法各有不同。吹葫芦、金瓜,皮薄中空;龙身、凤体,丰满光润……有的作品需要连吹带拉,比如用一个糖泡做成枝桠纵横的枯树;用一个糖泡吹成老鼠拖菱角等。在已变冷的泡上粘个热泡,还可吹出更复杂的造型。待主体完成后,再借助剪刀、小梳子、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一件精美绝伦的糖塑作品就完成了。糖塑的题材多为常见的飞禽走兽、神话传说中的人与动物,滑稽活泼、俏皮有趣、寓意深刻。常见的糖塑作品有连年有鱼、二龙戏珠、麒麟送子、穆桂英挂帅、杨宗保点兵等。
目前国内民间糖塑艺人最为集中,手艺最为精湛的当属湖北省天门地区。此地位于地势低洼的汉江南岸江滩上,旧社会这里十年九涝,穷人纷纷外出逃荒,遵照“荒年饿不死技术人”的古训,外出学习各种艺业以养家糊口。其中,学习糖塑技艺是最主要的一种。逃荒的天门人去往江浙一带,从当地手艺人那学来糖塑的基本技法后,又经过自己的推敲与升华,形成了独有的风格。这些学艺的逃荒者,学成之后纷纷回到天门,并将手艺代代相传。后来更有巧匠,将“吹”与“塑”的工艺巧妙结合起来,再加上小弹簧等一些部件可以让作品活动,使其色、形、动于一体,因而造型生动,色彩鲜丽,人物肌理变化丰富。
杨氏天门糖塑
现年80岁的杨志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门糖塑的代表人物,他先后到澳门、北京等地做糖塑表演,所到之处备受关注。
杨氏糖塑要追溯到其祖父杨思华那辈。1932年,53岁的杨思华只身逃荒来到安徽,靠摆摊做面人为生。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位老人在吹糖人,做的人、动物像真的一样,他看得入神,想拜老人为师,但被老人一口回绝。因为糖塑行业有个规矩,只能传给族内亲戚,如有违反会受责罚。于是,杨思华天天靠在老人身边看,老艺人看他老实本分,便收杨思华为义子,并将糖塑手艺传授给他。
经过两年的苦学,杨思华捏的糖人惟妙惟肖,远近闻名。回乡后,杨思华聚集天门糖人弟子,组建了“天门糖人工会”,其会员在200人左右。
16岁时,杨志谱开始跟父亲杨京保学糖塑。杨志谱天资聪慧,一看就懂,一点就通,手艺渐渐超过了父亲。他所吹的糖人作品色泽鲜艳,而且有肌理变化,生动逼真,受到师兄们的一致赞扬。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杨氏糖塑一度非常辉煌。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糖塑逐渐走向没落。从艺术角度审视,糖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其易融化变形,不易保存,实乃遗憾。制作糖塑作品要求气温不能太高,温度高了麦芽糖发软无法造型,所以农历九月至次年三月的气温才适合做糖塑,这也意味着糖塑艺人只有半年的时间可以上街。另外,吹糖人这门手艺非常难学,再加上人们的谋生手段越来越多,许多糖塑传人纷纷外出打工,有些糖塑世家的祖传秘技渐渐失传。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门糖塑榜上有名。据统计,湖北省现仍健在的糖塑艺人仅十人左右。年龄最大的已83岁,年龄最小的也60多岁了,其中几位艺人因多年不从事这门手艺,手法生疏,再也捏不出高质量的糖塑作品了。
“糖塑如果再没有传人,没有一个好的机制来保护它,将面临失传的危险!”杨志谱无不担心地说。由于有“传族不传外”的祖训,前些年有很多想学的乡邻都被杨志谱拒之门外,现在时代不同了,杨老也变得开明了许多:只要这门手艺不失传,传给谁都行,祖宗也不会责怪我的。
编辑 钟健 12497681@163.com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