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本该是一个孩子躺在父母怀抱里撒娇的年龄,但张晓却无法享受到这种欢乐和幸福。在张晓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车祸离开了人世,母亲随后也瘫痪在床。为了照顾母亲,小小的他毅然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每天给母亲做饭、为母亲洗衣服擦身子,用他稚嫩柔弱的肩膀给母亲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挑起重任的少年
1989年,张晓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2岁时,他在母亲曹雪红的启蒙教育下,就能够背诵20多首唐诗。
可是。一场无情的车祸,夺去了丈夫的生命,也夺去了曹雪红的幸福生活。在丈夫刚去世的那段时间里,曹雪红整日以泪洗面。当时,还不太懂事的张晓。不知道父亲的离去对他和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他只知道,从此再也看不到疼爱他的父亲了。
没有了生活来源,曹雪红不得不带着张晓过起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好心人借给母子俩一间用来堆放柴火的房子,这个没有窗户漏风又漏雨的屋子,就成了张晓和母亲栖身的场所。因为伤心过度,曹雪红病倒了。照顾母亲的重担,从此就落在了只有4岁的小张晓身上。
“我不能走路了,这该如何是好呢?”曹雪红绝望地说。“妈妈,我可以照顾你呀。”小张晓的话语,给曹雪红增添了活下去的动力。
当初搬到这个屋子的时候,母子俩没钱去买生活用品,邻居一个好心的老太太将一个废弃的小铁锅给了他们,他们终于有了做饭的工具。
刚开始,张晓煮出的稀饭常常半生不熟,但曹雪红一直鼓励儿子。眼看着其他孩子早都上学了,曹雪红也想把张晓送去读书。但80元的学费,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巨款,不想让妈妈为难的张晓决定自己想办法。于是,平凉街头出现了一个瘦小的身影,那是小张晓在捡破烂。那时,无论是矿泉水瓶还是破塑料盆,在他的眼里都成了宝物。那段日子,张晓的脸被太阳烤得黝黑黝黑,但整个夏天,张晓捡破烂的收入还不到20元。
张晓决定放弃上学的梦想,但房东老太太的孙子得知情况后,借了50元给张晓。 不想再欠人情的曹雪红,想尽快还掉那50元的借款。她最后卖掉了自己结婚时的一床新被子和毛毯,虽然那两样东西,是她和丈夫爱情的见证和纪念。 东西仅仅卖了80元,还掉了50元借款后。想想儿子以后读书还要生活费,曹雪红决定带着张晓到西安去碰碰运气。他们觉得,西安是个大都市,在那里即使乞讨捡破烂,挣钱可能也要比在平凉来的容易。
可一切并非张晓和母亲所想的那么容易:想捡破烂,但那是人家原先捡破烂人的“地盘”,根本不让他们捡;想乞讨,可沿着街道走了大半天,就是不好意思开口。
张晓和母亲在西安待了3天,晚上就在路边的椅子或石凳子上凑合着过夜。到西安的头两天,母子俩没舍得买任何东西吃。直到第三天,实在饥饿难耐,他们才到一个小店买了碗面条,推来让去大半天,才一人一半吃下。
西安待不下去了,母子俩又回了老家。
吃馒头是一种奢望
在平凉,张晓和母亲只能靠周围好心人的施舍艰难度日。张晓常常到附近的菜农地里,将菜农不要的白菜捡回来,和母亲一起食用。有时。好心人送来馒头或面条,张晓总是都留给母亲,每次都骗母亲说,自己已经吃过了。
一次,一个同学来找张晓玩,发现了他们贫穷的秘密。也正是同学的这个意外发现,改变了张晓和母亲的生活。
同学把情况告诉了爷爷,这位热心的爷爷决定帮助张晓和母亲,他说:“你们生活太困难了。我认识咱们这里部队的刘政委,他是个很热心的人。你给他写封求助信。肯定对你的生活有所帮助。”
曹雪红感觉这不切实际:“人家一个部队政委。怎么会理我们呢?”但张晓瞒着母亲,给刘政委写了一封求助信。张晓没想到,没过多长时间,穿着军装的刘政委就去了自己所在的学校,他给张晓带了两箱子书、一壶油和一袋大米。
几天后,刘政委和妻子又特意去了一趟张晓的家。看到母子俩的生活如此艰辛,刘政委噙着泪说:“你们放心,我会尽能力帮助你们。”临走,刘政委和妻子还将50元钱硬塞到了他们的手中。
从此,只要一有机会,刘政委就会不时地看望张晓和母亲。刘政委的热心帮助,让在黑暗和困境生活中的张晓和母亲看到了一片希望的曙光,张晓也更加努力地学习,他相信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上初中后,张晓为了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决定每天都回家。
买不起自行车,张晓只能靠两条腿上,下学。于是,在张晓所就读的中学,许多同学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每天中午下课后。张晓总是一路跑着向家里赶去,在家里待半个小时,又跑步到学校去上课;遇到下雨天,穿着布鞋的张晓,不仅要被淋成落汤鸡,脚上和裤腿上也全都沾满了泥巴。同学们都不知道,这个总是跑步上下学的少年,回家的目的是照料母亲。
夏天,对于张晓和母亲来说,日子还好过一些,但冬天就变得度日如年。北方的冬天寒气逼人,漏风的房屋常常让张晓母子冻得瑟瑟发抖,张晓的脚上总是有冻裂的口子。
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张晓从来没有埋怨过,更没有嫌弃母亲拖累了他的生活。在困难面前,张晓越来越坚强,他常笑着对母亲说:“妈妈,只要你能在这个世界上快乐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读了高中后,因为学习紧张,张晓为捡柴火,起得更早了。捡完了,就用背驮着柴火回家,附近的一位菜农实在不忍心看到张晓如此地辛苦,就将自己用来运莱的三轮车借给了张晓。骑着邻居的三轮车,张晓乐开了怀:“妈妈,趁着有三轮车,我要将整个冬天做饭用的柴火全都捡好。”曹雪红流泪了——本该是她照顾儿子,如今却颠倒了过来。
每天早晨5点多,张晓便早早起床,给母亲烧好开水、将馒头放到床头后,便匆匆向学校赶去。中午12点放学后,张晓又急忙往家里赶去。回到家,给母亲喂了馒头和开水后,张晓抓个馒头在上学的路上边跑边啃。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或者冒着热气的馒头,对于张晓来说就是奢望。
不离不弃的孝心
雪上加霜的是。张晓读高一时,曹雪红的下体突然失去了知觉,这也就意味着她对大小便失去了知觉。于是,张晓又多了一项“必修课”:收拾母亲身体下的排泄物。每天中午回到家后,张晓便把母亲弄脏了的裤子换下来,再将干净的裤子给母亲换上,然后再把脏衣服洗干净。曹雪红难过地说:“晓儿,都是妈不好,妈拖累了你。”张晓笑着说:“我是您儿子,照顾您是应该的!”每每听到儿子这么说,曹雪红都不由自主地流半天泪,她觉得儿子命苦,这么小的年龄就要挑起生活的重担!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