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殊的7口之家,家庭成员全部从事拆弹工作。几十年来,这个每天都徘徊在生死线上的家庭,为我们演绎了一幕幕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死传奇”……
一天接一天,365日跨越“鬼门关”
炎炎夏日,一辆绿色越野车从河南省偃师市沿着高速公路风驰电掣般驶往洛阳。车上坐着拆弹专家黄飞武和他的儿子黄玉新,他们刚接到洛阳急电:在市中心立交桥施工工地上,发现了不明炸弹!
到现场后,越野车刚停稳,黄飞武便飞身下车,挤进警戒线内,只看了一眼,便下结论:“这是一枚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炸弹。请大家远离现场,我来排除它!”
黄飞武提着特制工具正要走近炮弹,黄玉新拉住他:“爸,还是让我来吧!”黄飞武推开儿子的手,说:“炸弹掩埋了几十年,弹体发生了变化,排险难度大。我过去排除过这种弹,比你有经验,还是我去吧!”然后不由分说,把儿子推出了警戒线。
黄飞武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清除弹体上的泥土,尽管弹体包裹着黄土,尾翼已严重锈蚀,但引线完好,仍有爆炸的可能。黄飞武拿出“听诊器”在炮弹肚子上听听,又用小锤敲了敲,最后用小铁锹将炮弹小心刨出来,握住弹头和尾翼,一使劲,将10多公斤的炸弹抱在怀里,迅速上了越野车,对儿子说:“把车开到最近的山坡下!”
车上,黄飞武像抱着一个酣睡的婴儿一样小心,他知道,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严重后果。终于,越野车在无人的山坡下停稳了,黄飞武小心翼翼地将炮弹放在一个深坑里,回头对儿子说:“你离远点儿,我来引爆它!”
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炸弹被安全引爆。黄飞武长出一口气,与儿子拥抱了一下,脸上露出了微笑。
这样的事外人看来惊险,对黄飞武来说却如家常便饭。作为济南军区某部的拆弹专家,黄飞武的任务就是销毁弹药、排除险情。他有着几十年的拆弹经历,销毁过300多种、8000多枚各类枪炮弹,是个不折不扣的“拆弹能手”。
几十年时光转瞬而过,但对黄飞武而言,几乎每一天都历历在目。当年,他从湖南怀化到河南当兵。当兵第二年,他成了全军第一批拆弹手,从此开始了“刀尖上跳舞”的拆弹生涯。那时,黄飞武26岁,高大英俊,很有男子汉气派,喜欢他的姑娘不止一个。可当姑娘们得知他是拆弹手的时候,就全都跑了。直到28岁那年,河南姑娘杨素芳闯入了他的生活。
杨素芳是个性格直率的姑娘。知道了黄飞武的工作性质后,她没有像其他姑娘那样退缩离去,而是干脆地提出一个条件:“飞武,要我嫁给你可以,但你得转业!即使回老家种地,我也跟你走。这活儿太危险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哪天你和炸弹一起飞上天!”这一次,黄飞武沉默了。他喜欢杨素芳,不能让她就这么离开自己。前思后想,他想出个折中的办法。
不久,黄飞武果然转业了,杨素芳如约和他举行了婚礼。可新婚蜜月刚过完,黄飞武对妻子吐了真话:“素芳,我虽然转业了,可我丢不下我的专业,组织上尊重我的意见,同意把我转为军工了。我还得回部队干老本行……”杨素芳一听就哭了,可“生米已成熟饭”,哭够了,只得叹口气告诉丈夫:“你回部队吧!你心里要真有我,干个三年两载就回家,我等你。”黄飞武赶紧点头答应。
可杨素芳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等就是10年,等到3个孩子相继出生,丈夫仍没有回家的打算。她常常感到委屈,每到这时,黄飞武就语重心长地劝她:“部队培养一个拆弹专家不容易,全国数下来能称得上专家的没有几个,我不能就这么离开,你再等等。”
终于有一天,杨素芳忍不住了,她辞掉工作,带着3个孩子来到部队,说:“我等你10年,让你回家你不回,现在我带着孩子来部队陪你!”黄飞武吓坏了,苦苦劝妻子回家,但杨素芳死活不回去。后来,部队领导得知这事,大为感动,说:“飞武,让他们娘儿几个都留下吧!干这种危险活,有亲人在身边对你有好处。”从此,这一家人团聚了。
原以为守着丈夫心会安,谁知道目睹丈夫天天上“战场”,无数次跨越“鬼门关”,杨素芳更加揪心了。每逢丈夫出去执行任务,杨素芳夜里就睡不着觉,老做噩梦,梦见要销毁的弹药突然爆炸,丈夫浑身是血……
一天,黄飞武又接到任务——有人送炮弹过来了,需要马上去拆。丈夫前脚走,杨素芳后脚跟了出去。进了部队大院,哨兵一见是嫂子,“啪”地打一个立正,放她进去了。
杨素芳透过武器装备销毁车间的窗户,看到丈夫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小心翼翼地拆卸炮弹、拧引信,汗水顺着额头不断流下来。她实在看不下去了,流着泪跑了出来。
回到家后,杨素芳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与其长期牵挂,在恐慌和担心中度日如年,不如和丈夫并肩前行,两人一起拆弹!听完妻子的决定,黄飞武一个劲儿摇头。拆弹,连受过专门训练的男人都觉得非常危险,一个没有半点儿拆弹知识的家庭妇女,怎么可能干得了?
“你手把手教我!”杨素芳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黄飞武很了解妻子的性格,她的决定一旦说出口,就无法改变。于是,黄飞武牙一咬,说:“好,我教你!但你要答应我,等孩子上学后你再和我一块儿拆弹,你拆简单的,我拆复杂的。我和你如果谁有不测,活着的一定要把孩子抚养成人!”杨素芳点了点头,答应了。
一人接一人,怀揣遗书与死神握手
很快,3个孩子相继上学了。杨素芳让孩子们都住校,自己跟着丈夫来到武器装备销毁车间,开始学拆弹。当黄飞武将一枚只有两公斤重的小型迫击炮弹放在她面前时,她紧张得浑身发抖。黄飞武安慰她:“别怕,我已经拆掉引信了,你先了解它的构造和爆炸原理。”杨素芳很聪明,她很快就摸清了这枚炮弹的构造。随后,黄飞武又教她拆卸“三八”大盖的子弹头,这次她不怕了。从那以后,杨素芳就跟着丈夫,认真研究各种手榴弹、炮弹和航弹,学习拆卸规律。
3个月后,杨素芳便能干脆利落地拆卸和修理大多数的枪炮弹了,在拆除一些小型炸弹时,她甚至比拆卸车间的业务骨干都强。部队领导得知这事后,大为感动,破例将杨素芳转为军工,从此,她“名正言顺”地和丈夫并肩拆弹了。
有一次,部队送来了8枚美国地雷,这是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的,领导将拆弹任务交给了杨素芳。她知道这种地雷不好拆,心里很紧张,黄飞武当即请求领导批准他替妻子完成这次拆弹任务,领导同意了。
第二天早上8点,室外冰天雪地。黄飞武夫妻俩早早来到排爆车间。黄飞武让妻子站到防爆间外面,打算独自操作。可杨素芳的犟脾气又上来了,她说:“老黄,咱俩活着进来,也要活着出去,少一个都不行。一块儿干活吧!”没等黄飞武同意,她就穿起沉重的防护服,拿起一个小西瓜大小的地雷仔细端详起来。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