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婚约

  1995年冬,上海虹桥机场。77岁的日籍妇人齐田喜美子对78岁的上海老人黄伯平深深鞠了一躬,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别送了,年纪大的人哭起来,别人会笑话。”黄伯平眼睛有点儿模糊,伸手揩了一下眼睛。10年前,他是用鲜花在这里迎来喜美子的;10年后,在同样的地方送别喜美子的,只有自己的两行热泪。在离别的这一刻,60年前的往事也一幕幕浮现在了眼前……

  

  异国恋人一见钟情

  1936年夏天,19岁的黄伯平高中毕业后从家乡海门来到青岛,在一家高级女装店当店员,这在当年算得上是份体面的工作。一天,两个穿着旗袍的年轻姑娘来到店里,黄伯平连忙微笑着迎接客人,热情地为她们介绍新来的货品。

  黄伯平见其中一位姑娘皮肤白皙、娇小可人,便向她推荐了一匹绸缎:“小姐,你喜欢这卷黄色的绸子吗?”没想到,眼前这位姑娘却一脸茫然地看着他——原来,她是日本人,根本听不懂中文。这下,怎么交流呢?突然,黄伯平想到日文中有很多汉字,何不写出来试一试呢?于是,他便用手写的汉字加简单的英语会话同姑娘“交谈”起来。

  黄伯平的这一举动,让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没几分钟,黄伯平知道了姑娘叫齐田喜美子,来店里是想做一件旗袍。喜美子也注意到,眼前的黄伯平高挑的个子,身着合体的玄色西服上衣和米白色西装裤,显得斯文俊秀,心中的好感油然而生。在黄伯平的推荐下,那黄色薄绸被裁成了旗袍。以后的50年间,每逢重大场合,喜美子都会穿着这件心爱的黄色旗袍。

  那天之后,黄伯平和喜美子用笔谈不断地加深着彼此间的了解。黄伯平渐渐得知,18岁的齐田喜美子是日本福冈名门望族齐田家最小的女儿,父亲是“西日本消息社”的副总编。这一年,喜美子原本想去东京念大学,但家里人却坚持让她念福冈女子大学。为了补偿这个决定带给喜美子的遗憾,父母允许她跟随姐姐一家到中国青岛旅游。

  到中国后,喜美子看到街上的年轻人都穿着优雅的中式服装或者时髦的欧式洋服,这让身穿和服的喜美子兴奋不已——当时的日本风气保守,在国内根本看不到这些。于是,喜美子和姐姐争先恐后地穿上中国的旗袍出门逛街。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就是这身旗袍“欺骗”了黄伯平的眼睛,让他误以为喜美子是中国姑娘。

  这年夏天,初恋的心事不知不觉在两人心里渐渐舒展开,第一次郊游、第一次去海滨、第一次牵手……

  不过,两人确定恋爱关系却是因为一场意外事件。那天,清纯可人的喜美子引起一个有钱混混的注意,对于他的搭讪,喜美子理都不理。一会儿,小混混便笑嘻嘻地伸手想要去摸喜美子的脸。黄伯平见状,冲上前去对着小混混就是一拳。一旁的喜美子见这个平日谦和的中国人居然为了自己不顾一切地与人打架,感动不已。在她心里,觉得只有爱之深切才会有如此举动。所以,这场架不但为喜美子解了围,更让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旅游结束,喜美子要返回日本了。离别那天,黄伯平送给喜美子一张自己的照片。“黄伯平。”喜美子用生硬的中文叫着他的名字,然后在纸上告诉黄伯平一定要等她回来。黄伯平看了后,紧紧拉了拉喜美子的手,他的手心满是汗,却冰凉冰凉的,而喜美子的手则热得发烫。这种奇异的感觉,很多年后黄伯平依然清清楚楚地记得。

  这对一见钟情的异国恋人就这样订下了婚约,满怀着对未来的向往和盼望依依惜别。

  劳燕分飞

  喜美子回到日本后,两人靠书信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意。

  齐田家族素来爱好中国文化,祖父曾经创办过中国书院。对女儿这段“中国之恋”,父亲先是沉默,继而默认。1937年5月,父亲对喜美子说:“暑假时,请黄君来福冈。”得到父亲许可,喜美子和黄伯平都兴奋不已。黄伯平在回信中说:“这段时间我辞职回家乡复习功课,准备去上海读大学,暑假我一定来看你。”这封信的落款日期是1937年5月14日,他们俩都没想到,这竟是黄伯平寄给喜美子的最后一封情书。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开始,这对情人忽然间失去了联系。无法相见的煎熬,更加重了喜美子对黄伯平的思念。在爱情的驱使下,喜美子来到中国,寻找未婚夫的下落。喜美子曾到黄伯平的家乡海门去寻找,但一无所获。当时战局混乱,无奈之下喜美子只能惆怅地踏上了归途。

  1942年,两人失去联络5年后,在父母的反复劝说下,24岁的喜美子终于答应和一位新加坡日侨结婚。1943年初,黄伯平也和家乡的一位农村姑娘结了婚。

  喜美子的婚姻只维持了短短几年,离婚后,她带着唯一的女儿回到了日本。而生活在上海的黄伯平婚姻生活也比较平淡,婚后育有一儿一女。1981年,他的妻子因病去世。

  战争,让黄伯平和齐田喜美子之间的海誓山盟都变成了梦。

  

  50年后再续前缘

  二战结束后,齐田家的山林、土地被无偿分给了农民。父亲抑郁而死,作为出嫁女的喜美子几乎没有分到什么遗产。

  日本战败后的艰难岁月里,喜美子当过小贩、保育员,为了生活还用祖传的和服嫁衣换取美国大兵手里的罐头。直到20世纪70年代,她的生活才有了改善,在福冈经营了一家酒吧。那时,她虽然不知道黄伯平在哪里,但心中的思念始终没有放下,她在酒吧招牌上用英文字母拼写了“Huang”,只有她自己心里知道是“黄”。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日关系日渐改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签署后,埋藏在喜美子心里的爱情火种重新燃烧起来,她开始向四面八方的人询问黄伯平的着落。

  在她居住的福冈市,每年都会举行“中国物产展览会”。1985年春,喜美子和往年一样,盛装参观“中国展”的开幕仪式——那天,她穿上了那件淡黄色的中国旗袍,还慎重地戴上刻有“黄伯平”3个字的象牙图章项链,这枚图章,是喜美子在战争结束后专门找人刻的。

  交易会上,喜美子偶然遇到了一个日本华侨,交谈中喜美子向对方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华侨被喜美子的坚守感动,当即就打电话让在上海的弟弟帮忙寻找黄伯平。

  半个月后,喜美子收到了一封来自上海的信:“已联系到黄伯平,他的妻子于4年前病故,给他留下一儿一女,子女都在外地。”信中,还附上了黄伯平的住址。

  奇迹真的来临了!有了昔日恋人消息的夜晚,喜美子无法入眠:真的能让18岁之夏的约定实现吗?真的要以垂暮之年适应一个陌生国度吗?真的要和那个叫黄伯平,但也许已经很陌生的人朝夕相处吗?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