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动力

  有一位农民开了一家包子店,起早贪黑赚了不少辛苦钱。后来,他开了一家面粉店,没两年又创办了一家奶粉厂。经过7年的打拼,他把一个小奶粉厂发展成为年产超亿元的大型食品集团。

  在城里,他建造了摩天大楼,经营着繁华地段的房产,身价数亿。谁都没想到,这样一个超大的公司,竟然会在短短几年内“土崩瓦解”。他先是把公司1/3的流动资金注入慈善事业,又以极低的价格卖掉了用以扩建厂房的土地,接着卖掉了3个年赢利在百万以上的公司。

  就在大家猜测他公司“倒闭”的原因时,他才说自己之所以放弃事业,是因为两个儿子。他说,他这十几年打拼事业,都是为了儿子,两个儿子出国后,他突然失去了动力。

  原来,对于一个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亲情起着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项调查表明,中国有三成多的父亲想创业,目的就是为了子女以后能过更好的生活;九成多的父亲存钱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购房。在网络上,还有“80后孩奴”之说,意思是这些80后的父母可能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赚钱,为了孩子,他们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费、不敢轻易换工作。

  最近,中国发布了首部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年度报告——《社会心态蓝皮书》,蓝皮书认为,当代中国人主要有9个生活动力,依强度渐次排序为:子女发展期望;个人利益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际优势;追求一生平安;尽力做好本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贡献;追求生活情趣。

  这份蓝皮书真实反映了当前的社会心态,体现了一种自主的意识。“为了子女”“为了利益”“为了家庭幸福”分别居前三,说明我们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来讨论作为一个“人”的真正需求了,承认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人的发展,不是为了什么“伟大意义”,而是首先作为一个人的利益追求。这是一种不可小觑的进步。

  (科荷摘自《每日新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