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陆的绝大部分创业者,在“可做”方面,其实很窘迫,各方面的资源都不多,所以很难去奢谈“能做”和“想做”。但如果说,碰到啥就做啥,连点儿逻辑常识都不讲,又可能会给自己的未来制造“天花板”。那么创业者究竟应该怎么做?
荒谬的“沙盘推演”
有人问:小资金创业,尤其白手起家的朋友们,是否可以去“调研”,去“设计”,去“沙盘推演”出一个近乎完美的“价值主张”,然后安安稳稳、踏踏实实、把风险撇清、取得创业成功呢?
我说这纯属瞎掰。为什么?因为有3关你过不了:第一关是数据采集关;第二关是数学模型关;第三关是自身心智关。
数据采集说白了就是烧钱。一个刚刚创业的公司,居然要去采集大量数据?不是我看不起你,你把这么多数据,准确地采集完,少说得花几十万吧?其次,即使采集完毕,这些数据也都没用。为什么?因为你手头没有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来计算这些数据啊!更重要的是第三关,创业者难过自身心智关卡。哈佛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总结大量案例后得出结论,有6个常见的心理陷阱,会把你往阴沟里带:1. 先入为主陷阱;2. 维持现状陷阱;3. 顾惜已支付成本陷阱;4. 肯定证据陷阱;5. 框架陷阱;6. 估计与预测的各种陷阱。
第四个陷阱很容易理解,创业者所谓的“调研”,往往是在不自觉地找寻支持自己逻辑正确的证据。第一个和第三个,也是经常掉进去的大坑。对于第三个,有人会问,创业前,还没咋投入资金啊,怎么就开始了“顾惜已支付成本陷阱”呢?
对创业者来讲,所有的热忱、激情、身边人的鼓励(如果你身边人打击你,你抗击这种打击时,也是在付出“感情成本”),还有付出的时间,都是你的成本。你越陷入这种成本的不断支付,就越容易在陷阱内出不来。然后就会给自己找诸多借口……举个小例子吧,如果企业做了任何决策,事后发觉不对劲,怎么深陷泥潭了?当你去问当初支持这个决策的伙伴时,都不必猜,他肯定不会说当初的决策有问题,而是会找出一大堆借口,说什么“市场变化,我们加大投入就会过难关啊……”之类的废话。而实际上,这都是人性问题。所以,貌似有效的调研和推理,在3大关卡面前,是那么苍白无力,效果也往往远不如灵感闪现后的快速出击。
聆听直觉的声音
关于创业者的素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想象力。在刚开放的年代,有胆量就够了。但在当前的竞争格局中,只有胆量,没有异乎寻常的想象力(或称“第六感”“商业直觉”),而且是能获得一部分人认同的想象力,叫匹夫之勇。
看看那些学过MBA的家伙们吧,他们肯定对商业模式有着强大的判断力。他们做“沙盘推演”,起码推算过程清晰可知,而且不会盲目乐观——但这恰恰导致他们大部分人不会去创业了。为什么?因为把每一个陷阱、每一处危险都看到后,信心反而不足了。
根据美国的统计,目前MBA教育的“保质期”大约是4年~5年,也就是说,现在的理论5年后大概就比较过时了。可问题在于就算不过时,MBA创业也不让人看好。因为MBA的所有课程,都在训练人的理性,都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来证明案例中一丝不苟的推理过程。久而久之,人的想象力一定下降。
MBA不教什么?不教想象力啊!可创业呢,一没资金二缺经验,最大的财富就是你的想象力和第六感。毕竟在今天四处都是竞争对手的大环境下,都是资金、网络、实力比你大得多的霸王龙,所以靠传统招数很难突围。在商业的“侏罗纪公园”里,能让你发展成新一代迅猛龙的,就是靠找到新草场把自己养大,而新草场,是要靠你的“灵气儿”去嗅的。
因此,对个人创业者而言,分析太多反而误事,而靠直觉更容易成功。创业者,首先是一个空想家,要按照想象画出图纸,也许是摩天大楼,也许是双拼别墅,也没准就是小茅草屋——重要的是,格局是你先确定的,然后动手实施。房子盖好后,觉得还不错,还能够产生价值,只是该进行使用和修缮了,这时就该轮到MBA的功夫出手了——使用和修缮一般都有明确的思路和技能,按部就班比较好,这就是职业经理人的作用。
所以当企业老板感觉遇到瓶颈时,就只当董事长好了,CEO去交给职业经理人做。那些读MBA的家伙,很小心很谨慎,也会科学的管理,保证不会把4层小楼拆成一艘双桅大帆船!
可是,创业的人,则需要疯狂的想象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激情。
下意识决策力
不少人认为,企业家、生意人及成功者,都一定很有“赌性”。因为,总能看到那么多成功者在大家都迷茫,都看不清状况的时候,就出手了。这种“赌性”,是不是创业者一个必备的“性格要件”呢?我个人感觉,可能大多数成功企业家,性格都不好赌。
什么叫“赌”?
有个美国财经记者,采访索罗斯。采访中,索罗斯接到一个电话,电话中,索罗斯听到某个利好消息,立即吩咐增加3千万美金的投入。挂掉电话,索罗斯继续接受采访。但那个记者当天晚上居然睡不着觉:“天哪!就那么一刹那,他居然就做出了追加3千万美金的决定,3千万哪,那可是3千万哪!”这个记者后来说,当晚他觉得有什么东西堵在了胸口,见到这种疯子般的投资决策,任何人恐怕都无法平静。
但索罗斯真的是在用“赌性”来下判断么?
判断索罗斯是不是在赌,你可以叫一个从没摸过乒乓球拍子的人,来和你打乒乓球——你不会打乒乓球不要紧,你熟悉羽毛球、网球什么的,也都行。我无非想说明一个道理:当乒乓球向你右侧飞来之时,你有经过缜密思考么?你挥拍击出的那一刹那,脑海中考虑过用扣杀、削球、提拉,还是干脆把球给高高吊起来?亦或是力度几何?方向朝哪儿?
如果真是这么个程序,估计全场下来,你也接不住几个球。你去采访王楠、张怡宁,她们肯定说球飞过来时根本不用思考,直接挥拍就打出去了。这种“不思考”,其实是经过千百次锤炼后的“下意识决策力”!
人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也都具备相应的“下意识决策力”。一个好厨师,放盐时绝不会称一下,但味道每每恰到好处;一个半大孩子,发短信时眼睛根本不看手机键盘,而且拇指飞快……对于巴菲特、索罗斯这种顶级高手,动辄几千万上亿的大手笔,其实和沃尔特·迪斯尼的米老鼠创作如出一辙,都是经过成年累月的洗礼和失败的打磨,才拥有的一种“下意识决策力”,这根本不叫“赌性使然”。
这也就昭示我们,所谓想象力、商业直觉,都应该导向“下意识决策力”,即你所熟悉的领域。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