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航天飞机第一次飞上太空后,航天员发现在失重情况下,钢笔无法书写,因为墨水根本无法自动流出来。于是,美国科学家花了近10年时间,耗资约10亿美元,终于发明了一支可以在太空失重情况下正常书写的钢笔。然而,俄罗斯人则没有美国人这么“傻帽儿”,他们想到了“抄近路”的办法:使用铅笔书写。
不久前,网上又出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有家香皂生产公司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但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工作时常常会有盒子没有装入香皂。于是,公司专门聘请了一位自动化专家来解决这个问题。专家组织了科研攻关团队,综合采用了多种技术,终于成功研制出一台专用分拣设备。每当生产线上有空皂盒通过,专用分拣设备会马上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有个乡镇企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厂里的一个小技工也“抄了回近路”——他花了几十块钱,买回一台大功率电风扇,放在包装生产线旁边猛吹,这样空皂盒就都被吹走了。
对于这两个故事,人们普遍对俄罗斯人和小技工“抄近路”的做法大加赞赏。不过,这两个故事后来都有了续集,最终的结果给人们的惯性思维以不小的冲击。
俄罗斯人在太空使用铅笔,虽然也可以达到书写的目的,却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因为铅笔容易折断,而且笔头很尖,容易划伤人和物品,木头笔杆也很容易燃烧。书写所产生的石墨残渣,不但容易进入宇航员的鼻腔、眼睛,对健康构成威胁,还极易使电子设备短路。当初“抄近路”的俄罗斯人,对此一筹莫展。美国人则不同。1965年,有个叫保罗·费舍尔的发明家自掏腰包,花了两年时间成功研制出太空笔,并以每支2.95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宇航局出售了400支。1969年7月20日,太空笔跟随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并帮助他顺利完成了任务。更可喜的是,太空笔不仅在航天领域发挥了功效,还深受登山运动员、油矿技工和特种兵的欢迎。因为,无论是油污、潮湿、粗糙的表面,还是光滑的表面,它都能正常书写。即便是在零下40℃的极端情况下也照写不误,使用寿命更高达几十年。保罗·费舍尔凭借这个发明,很快成为超级富豪。
那个关于分拣空皂盒的后续故事又是怎样的呢?那个研发团队取得成功后,铁盒罐头厂、木箱包装厂也遇到了类似的分拣问题,前来求助。研发团队将原来的分拣设备稍加改进后,卖给了铁盒罐头厂和木箱包装厂,使他们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研发团队也因而大赚一笔。不久,一家自动化洗车厂需要机械手臂,研发团队便将原来设备中的扫描模块去掉,只保留机械手部分,改造后卖给了洗车厂。再后来,民航行李扫描系统更新换代,研发团队又将原来设备上的探测扫描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后卖给了航空公司,赚取了更多的钞票。如今,整个研发团队的成员都成为了富翁。而那个“抄近路”的技工,到现在仍然守在那条生产线旁,用电风扇吹着面前移动的盒子。
由此可见,“抄近路”的做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满足省时、省力、省成本的需求,但同时也把探索新路的机会和过程都省去了。事实上,它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而是使人陷入麻痹的“慢性毒药”。
(摘自《故事家》)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