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你在最好的时光

  1

  妈妈赶到医院时,医生已经把爸爸所有的管子都拔掉,呼吸机也停了。他安静地躺在那儿,像熟睡一样。

  我握住他的右手,姐姐握着他的左手,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在重症监护室的这14天零6个小时,已经耗尽我们所有的泪水。此刻,我们只能一边感觉着他的手慢慢变凉,一边陪他等着妈妈的到来。

  当时妈妈69岁,怕她伤心过度,爸爸进重症监护室的第三天,我们就让她回家了。之后,我们俩轮流打电话回去,向她汇报爸爸的情况。电话那边,妈妈从来不主动问什么,只是嗯嗯啊啊地应着。许久之后,我才从姐姐那里知道,爸爸的身体,妈妈最清楚。因为太过了解,所以当爸爸住院前说不开刀、不动手术,要完完整整地来,完完整整地离开时,妈妈点头同意了。

  在医生撤掉所有抢救设备时,爸爸的嘴突然张合了两下,我把耳朵凑到他的嘴边,也没听清他说什么。

  到了病房,妈妈看到爸爸,出人意料地笑了一下:“老头子呀,你累了71年了,也该歇歇了。”边说,边把爸爸的被子往上抻了抻。爸爸的手突然动了动,我惊叫道:“妈,爸的手动了,爸的手动了!”

  然而,奇迹并没有出现,值班医生过来看了看爸爸的瞳孔,摇了摇头。爸爸走了,在那个最寒冷的冬日。

  后来,妈妈说爸爸挣扎,是放心不下她,但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她,只会一遍又一遍念叨:“不用记挂我,有闺女呢,你放心走吧……”

  当天,我们把爸爸带回家,第二天火化,第三天出殡。这些事不用妈妈插手,她在老家厢房的床上坐着。我和姐姐得空就跑过去看她,她依然出奇地平静,还一个劲儿赶我们俩去守灵,怕别人看到了笑话。

  2

  3天后,爸爸身后诸事完毕。如果不是刺眼的白色挽联,我觉得自己不过是回家来过年了。

  我们娘儿仨分工,妈妈负责打扫厨房,姐姐负责打扫堂屋,我负责清理厢房。

  厢房里,多是搁置不用的东西,比如爸爸这些年来亲笔写的教案和穿过的衣服,多年前用过的手动刮胡刀,我们上小学、初中、高中的课本。

  我默默地把爸爸的东西码放整齐,去厨房叫来妈妈。爸爸遗物的去留,得由她来决定。

  妈妈来到空荡荡的房间,看着桌上、床上满满当当的衣物和生活用品,一件件抚摸,每件的来历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件是你姐大学毕业时送他的,这件是你刚工作时给他买的,这件我入冬前刚给他缝好新扣子……说着说着,妈妈的眼泪就来了,开始是大滴大滴地往下掉,最后便开始号啕大哭……忍了那么多天,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发泄悲伤的出口。

  过了一刻钟,妈妈才平静下来,她摸摸这件,又瞧瞧那件,最终说了句:“都搁在箱子里吧,啥时候我走了,你们把这些都给我烧掉就行了。”这些东西里所包含的回忆,妈妈终究不舍得扔掉一丝一毫。

  一周后,姐姐要回广州,我也要回北京了。从大学毕业起,12年了,我们俩总是这样匆匆忙忙,除了平日里一周一次的长途电话,就只有过年时这7天才能和爸爸妈妈相聚。

  妈妈坚持送我们去车站。多年来,这已经成为一种仪式,每次我们俩回来,爸爸妈妈都要去车站接;我们走,他们也要去车站送。可是,今年的迎来送往,妈妈变得形单影只。

  姐姐的车启动时,妈妈和我一起对着车窗招手。而我坐上车时,却只有妈妈一个人站在那儿目送了。

  我的手里捏着一瓶爸爸未来得及吃完的氨茶碱,这种廉价药,从得气管炎开始爸爸就一直服用。我们俩上学时,他省吃俭用给我们交学费;我们毕业了,他依然要从牙缝里抠出钱来,想给我们买房,让我们在大城市里有个家……

  想到这些,我一直忍着不回头,怕看到妈妈愈发消瘦的身影会控制不住眼泪。即使这样,汽车开动的瞬间,我还是把脸埋在手掌里,无声啜泣。

  从此,妈妈就变成了空巢老人。偌大的院子里,只有她一个人吃饭、睡觉了,她不爱看电视,不爱听广播,最近几年的爱好,除了和爸爸生气、斗嘴,就是盼着我们的电话。从今往后,谁还能陪她吵得天翻地覆?

  到了火车站,我看到一个和妈妈年纪差不多的老人,颤巍巍地去水箱处接水。一不小心,水滴在了手上,她疼得缩了回去。我走过去,拿过她的杯子:“阿姨,我帮你接。”那一刻,我做了一个决定。

  我把火车票退掉,又买了两张第二天晚上的,然后坐上了返家的汽车。

  回家时,房门虚掩着,我蹑手蹑脚地进屋, 对着正在发呆的妈妈轻声唤:“妈。”

  妈妈的身子一颤,看到我,她愣了。

  我笑着说:“妈,我想过了,你得跟我走。”

  “跟你干啥去?你整天不着家。”

  “我尽量多陪你,这么多年,除了我刚买房时你和爸去了一次,还没长住过呢。”

  “先让我想想。”

  “不用想了,这是命令。我相信,这也会是爸的意思。”妈妈想了想,点了点头。

  3

  刚到北京时,我确实努力做到晚出早归,有事没事就陪妈妈聊聊天、说说话。但随着工作越来越忙,我渐渐变得力不从心。

  曾经,我以为爸爸的去世,会影响我的余生。但渐渐地,我开始疲于应付家务的繁琐、女儿天天的吵闹、工作任务的繁重……

  爸爸去世带来的忧伤,渐渐变得只在夜深人静时才会袭来。正因为我已将悲伤遗忘,而妈妈依然铭刻于心,我开始觉得她不够坚强。

  看到妈妈遥望窗外的眼神,我既无奈又心疼。一辈子生活在小镇的她,对电梯和小区里来来往往的车辆有本能的恐惧。多数情况下,我不带着她出去,她就整天闷在屋里。于是,我便把陪妈妈的任务交给了6岁的女儿天天。天天由姥姥带大,和姥姥很亲,而且她上幼儿园,放学早,有时间陪姥姥。

  刚开始时天天还和姥姥有说有笑,但时间一长,她开始嫌弃姥姥无趣、行动迟缓。通常,我回家时已是晚上八九点,胡乱扒拉几口饭,到妈妈房间里聊几句就洗洗睡了。有时甚至只问问她吃了没有、身体有没有不舒服就应付了事。

  有一次,我正躺在床上用手机打游戏。妈妈推门进来,先是默默坐在我旁边,看了一会儿好奇地问:“你们整天拿手机鼓捣来鼓捣去玩啥呢?”我一边打一边回:“跟你讲也不明白,桌上有新买的碟片,你没事就看看戏吧。”妈妈看了我一眼,默默回自己房间了。

  这种情形越来越多,妈妈也变得越来越沉默。

  一天我难得下班早,回家时看到妈妈正抱着电话聊得开心:“什么?你是社保局做调查的?你知道社保局在哪儿吗?知道局长叫啥吗……”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