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海辽”号起义内幕

  1953年版的人民币5分纸币正面右侧,印着一艘巨轮,它就是共和国成立前夕起义并升起五星红旗的第一艘商船“海辽”号。前不久,曾参与“海辽”号起义的汪更生老人,向笔者讲述了当年“海辽”号起义那段惊心动魄的航海历程。

  

  船长宣布起义后的惊险一幕

  1949年9月19日晚11时,对汪更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台湾海峡波涛汹涌,在商船“海辽”号甲板上,46岁的船长方枕流对50多名水手大声宣布:“祖国大部分地区都解放了,我要宣布一个重要决定,‘海辽’号现在起义……”他的话音刚落,船上立刻欢腾起来。

  “我不同意!你们投奔共产党,国民党的飞机能放过我们吗?”人群中传出了反对的声音,此人名叫金久成,是“海辽”号上的大管轮。金久成随即对身旁的船卫长侯登山一使眼色,侯登山拔出了腰里的左轮手枪,指向方枕流和报务主任马骏:“你们两个涉嫌背叛党国,已经被逮捕了!”

  侯登山的话音未落,就听脑后“呼”的一声响,轮机手刘德手里的大扳手正砸在侯登山的右胳膊上。还没等金久成反抗,4个轮机手就飞身上前,掏出绳子将金久成和侯登山捆了起来。

  50多名水手中,大部分都同意起义。方枕流一边命令将金、侯二人关押起来,一边对水手们说:“我们已经有周密的部署,一定能把大家平安送到解放区去。”

  

  勇斗海盗

  要想回解放区,“海辽”号不能直接掉头北上。国民党的飞机和兵舰正穿梭似的在台湾海峡间航行。船组领导决定先往南航行,穿过菲律宾的巴林塘海峡,然后掉头北上。

  夜色中,“海辽”号渐行渐远。不知不觉,时间已是后半夜3点了。这时,前方突然响起一阵激烈的枪声。刘德满头是汗地推门闯进来报告说:“不好了!船长,前面好像有海盗!”

  二战期间,巴林塘海峡几乎成了海盗的天堂。船员们快步来到船舷边,发现不远处一艘商船正燃起熊熊大火。一艘铁壳船停在着火商船旁边,海盗们正通过小船从商船上搬运东西。方枕流立即命令大副将舵轮左转两度,躲开海盗船。

  然而,“海辽”号开出去没多远,船头却响起了枪声,原来是十几名海盗从锚孔摸上了“海辽”号。与此同时,一艘海盗船已经挡在了“海辽”号的前面。海盗们不停地打着手势,要求“海辽”号停船。方枕流见势一咬牙,手扶舵轮,将马力开到最大,冲着海盗船直撞过去。海盗船被撞开一个大洞,海盗们纷纷跳海逃命。

  急中生智涂改船名

  9月23日,“海辽”号起义的第四天,国民政府船务总局开始对其行踪产生怀疑,马骏假装发报机出了毛病,将电台一关,船上的无线电开始静默。

  大家都很焦急,船务总局一旦发现“海辽”号的踪迹,后果不堪设想。大家都在想办法。这时,看着刘德他们将被海盗炸毁的船室拆掉后扔进大海,方枕流忽然一拍脑袋,惊喜地说:“我有让‘海辽’号隐身的办法!”

  毁坏的船室经过清理后,“海辽”号的模样有了一些改变。方枕流对刘德说:“如果能再将烟囱上的标志涂掉,谁还能认出它呢?”

  于是,刘德领着水手在烟囱上用油漆写了个“玛丽莫拉”号。“玛丽莫拉”号是一条巴拿马政府的货轮,两艘船外形有些相似。除非有人亲自上船检查,否则很难发现真相。

  

  成功抗击前来轰炸的国民党飞机

  第二天正午,一架国民党双翼侦察机呼啸飞来,方枕流端坐在驾驶室内,不慌不忙地驾驶着。那架国民党侦察机在“海辽”号上空盘旋了两周后飞走了。

  过了几天,又一架国民党侦察机飞过来围着“海辽”号绕起圈子,飞机越飞越低,隔着驾驶室,方枕流都能看清飞行员的长相。

  国民党飞机对着“海辽”号不停地拍照后离开了。据估计,国民党当局一定是准备和“海辽”号原始存档的照片作对比。不管“海辽”号怎么改变本身的格局和颜色,它的外形和长度变不了。

  果然,第二天上午,一架战斗机飞了过来,对着“海辽”号投下了一枚炸弹,所幸没伤到“海辽”号。方枕流一左一右地晃动舵轮,货船在海上走起了“S”形。

  那架飞机将两枚炸弹投进了海里,当它准备再次俯冲投弹时,刘德领着他的护船队员猛地冲到甲板上,对着俯冲下来的飞机,20多支枪一起开火。飞行员慌忙操纵飞机转身,左侧机翼正好撞到船上的铁桅杆。飞机拖着一股浓烟,一头扎进了海里。

  1949年9月27日傍晚,在历尽艰险后,“海辽”号终于看到了大连港。

  10月24日,毛泽东主席打电报给方枕流船长和全体船员,表示祝贺和嘉勉。后来,为纪念“海辽”号起义成功,在设计新中国纸币时,特意将“海辽”号船形图案放在了5分币的右边,使其光辉形象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