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践行好友临终嘱托,跪求父母理解自己不能回家尽孝
李国兴1940年出生在江苏常州,1960年考上了南京水利学校。毕业后,李国兴被分配到了浙江奉化水利局工作。然而上班不到两个月,因为特殊的家庭背景,他被下放到了奉化第二农场。人生落差曾一度使他神情沮丧。在农场,李国兴结识了大他两岁的奉化人应俞斌。他们被分在同一组劳动,又住在同一个寝室,两人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
每到周末,应俞斌回家时会带上李国兴。应俞斌的父母很喜欢李国兴,待他如同亲儿子,这使远离家乡的李国兴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1962年11月,年仅24岁的应俞斌病倒了,医院查出他是肝癌晚期,李国兴深感悲痛。身为独子的应俞斌最放心不下的是父母,临终前,他流着泪对李国兴说:“国兴,如果可以,请把我的父母当成你的亲生父母看待吧,我在九泉之下也会感激你的!”李国兴含泪答应道:“俞斌,你放心吧,我会把你的父母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孝敬!”
应俞斌去世后,他的父母悲痛欲绝,双双病倒在床。李国兴强忍悲痛,一直守在他们身边,他恳切地说:“爸、妈,你们不要太伤心,俞斌走了,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
1963年8月,李国兴所在的农场解散了,原本已跳出农门的他成了农民。不久,从常州老家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像李国兴这样的知识分子,可以回老家重新安排工作。李国兴高兴之余犯愁了:是回老家江苏常州找份好工作,骨肉团聚安安心心过日子,还是留在浙江奉化,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同时担当起照顾好友父母的责任?连续几个晚上,李国兴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定放弃回乡工作,担当起照顾应俞斌父母的重任。
李国兴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女友陈水晶,通情达理的女友支持他的选择,并承诺会帮他一同照顾老人。
得知李国兴的想法后,应老汉夫妇又惊又喜。他们内心虽然希望李国兴留下来,但又考虑到他也有父母,应该回家侍奉父母,便语重心长地劝李国兴:“孩子,别管我们了,我们能照顾好自己,你赶紧回到你亲生父母那边去吧!”但李国兴主意已定,决心留下来。
听说儿子为了照顾朋友的父母而留在奉化,刚开始李国兴的父母很不理解,兄弟姐妹也觉得他太傻。
一次,李国兴回常州探望父母,母亲哭着对他说:“兴儿,你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啊,不是娘不依,实在是你一个人长期在外,看不到你,我们惦记呀!”
面对两难抉择,李国兴跪在父母面前,流着泪说:“爸、妈,原谅儿子的不孝。朋友临死前我答应过他,一定代他照顾他的父母,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不守信用啊!请你们理解我好吗?”一直在旁抽闷烟的父亲发话说:“国兴,男子汉大丈夫说话要算数,我们理解你,你就好好照顾朋友的双亲吧,千万不能使你的朋友在九泉之下失望啊!”李国兴含着泪点点头。
在下岗家庭生活最困难的日子里,他靠卖血支付好友父母的医药费
李国兴和妻子结婚后,就和应老汉夫妇住在一起。
当时,村子里议论纷纷,不少人称赞李国兴的做法,也替他感到不值,劝他不要自找苦吃。但也有人竟冷嘲热讽,说李国兴是图老人的房产。一时间,连应老汉夫妇也对他起了猜疑。李国兴因忙于工作经常不在家,妻子陈水晶兜着受委屈。
后来,李国兴夫妇不得已和老人分开住,但他们坚持关照老人,家里做了好吃的,总是先送一份过去。1984年,李国兴自己盖了新房,谣言不攻自破,他们把两位老人接到自己的新家一起生活。见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如此孝顺,应老汉夫妇充满感激之情。
就在李国兴希望两位老人能在自己的关爱下安享晚年,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美美地生活下去时,意外发生了。1985年10月的一天晚上,应老汉口渴难忍,便起床到厨房找水喝,不小心摔倒了。睡在隔壁的李国兴被惊醒了,连忙冲进厨房,抱起躺在地上痛苦呻吟的应老汉,火速送到医院。应老汉这一摔,摔出了大问题:他的坐骨神经受损,从此只能躺在床上。
祸不单行,应老汉摔伤不久,老伴周老太也病倒了。李国兴借了一笔钱,将周老太送进了医院。周老太住院期间,李国兴每天陪护在她病床边。周老太身体虚弱,进食也困难,李国兴买来野生甲鱼熬汤,一勺一勺地喂给她喝。李国兴还参照医书编了一套“穴位疗法”,每天给周老太做按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养,周老太的病情有了好转。
两位老人治病的费用,压得李国兴喘不过气来。为了挣钱,年过五旬的李国兴干过拉板车、送黄沙、开山、卸货等苦力活,可所挣的钱根本支付不起医药费。一次,李国兴偶然听说医院住进了一位出了车祸的司机,急需输血,而医院正缺血浆,他突然有了主意。从此,李国兴瞒着家人走上了卖血之路,他一面悉心地护理应老汉夫妇,一面偷偷到医院或血站卖血换钱。
这段日子,是李国兴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他下了岗,4个孩子都未成家立业,生活十分窘迫,只能通过卖血来支付两位老人的医药费。几个月后,妻子陈水晶看着脸色苍白的李国兴,逼他说出身体出了什么问题。李国兴拗不过妻子,只得如实说了卖血的事。陈水晶听后潸然泪下:“国兴,你怎么这么傻啊!老人看病,钱不够我们可以向亲戚朋友借呀,你这是何苦!要是你垮了,4个孩子该怎么办啊!”“我身体还能承受,没事的,别担心!”李国兴极力宽慰妻子。
陈水晶通情达理,她没有埋怨丈夫,只是劝阻他以后不要再卖血了,另外想办法筹钱给老人治病。
夫妻言传身教孝敬二老,两代人接力将孝心进行到底
李国兴与陈水晶生有一个儿子和3个女儿,孩子们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对爷爷奶奶都很孝顺,经常帮父母照顾爷爷奶奶。孩子们小时,都是应老汉夫妇帮着照看,所以孩子们跟两个老人特别亲。
李国兴的长女李曼珠说,爷爷奶奶比村里别的老人更疼孙辈。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最艰苦的时候,奶奶总是把自己的粮食省下来给孩子们吃,有时还会悄悄“变”出一些零食,让别的孩子好生羡慕。更让李曼珠骄傲的是,奶奶有文化,能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经常给他们讲故事、辅导功课。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另立门户,他们经常带着好吃的东西回来看望爷爷奶奶。
2004年,应老汉患了严重的白内障,李国兴的几个孩子把老人送到奉化人民医院治疗,分担了一万多元钱的手术费。在老人住院期间,几个孩子轮流陪伴、照顾他。李国兴的几个孙辈也常随着大人去看望应老汉,围着老人太爷长、太爷短地叫得欢,年近90岁的应老汉整天乐得合不拢嘴。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