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轮椅上的穆建新,从小因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致残。在别人冷漠和歧视的目光中,她高中毕业后艰辛打过工,摆过地摊。后来,残疾人可以考大学,她成为我国第一批残疾人大学生。可是大学毕业后她即失业,因为没有一家单位愿意接收她。经过20年自强不息打拼,如今她创办的全国第一个民营残疾人艺术团,成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演出团体”,而她为了让艺术团残疾姐妹们老有所养而研制成功的仿生花,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2009年获得“十大创新花艺金手奖”。2011年,48岁的穆建新被评为“残疾人自主创业典范”。
从小残疾不向命运低头,艰辛打工6年后考上大学
1963年8月1日,穆建新出生在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杨树岭镇三座店村。她从小患有软骨发育不全症,这是一种由于先天性软骨营养障碍造成的发育异常,临床表现为短肢型侏儒,但并不妨碍智力的正常发育。为了给穆建新看病,父母带着她辗转北京、天津、上海,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但得到的诊断结果都是一样的冷酷无情:无法治愈。无奈的父母只能接受现实,带着女儿回家。
既然疾病无法治愈,父母只希望女儿能够快乐地生活。上小学之前,穆建新并不觉得自己跟同龄人有什么不同。那时,她活泼、开朗,喜欢唱歌。穆建新从小就喜爱唱歌,而且唱得有模有样,村里人都喜欢听她唱歌。她5岁那年,在村里的征兵动员大会上,上台指挥全场合唱《东方红》,家人为此感到特别骄傲。
穆建新8岁那年,母亲带着她去学校报名上小学,但校长因为她的病拒绝接收她入学。在回家的路上,穆建新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别的小朋友都在上课,我怎么回来了?”穆建新的母亲听了女儿的话,顿时忍不住流着泪对女儿说:“他们不要你,妈妈要你,妈妈回家教你。”这时,穆建新才察觉到自己与其他小朋友是不一样的。也是从那时起,开朗自信的穆建新渐渐开始感到自卑,就连在家里吃饭,她也要等到最后一个才上桌。
穆建新在家里待了一年,第二年新学期开学,村小学的校长在穆建新母亲一再央求下,终于同意接收穆建新入学。但穆建新感觉学校的生活,并不比待在家里好过,有时甚至让她感到苦不堪言。因为她入学后,就遭到一些同学的歧视和欺负,几乎没有人跟她玩。上课的时候,由于她个子矮小,上座椅比较困难,好不容易坐上去了,总有捣蛋的同学弄掉她课桌上的书本,她只好再从座椅上下来捡书本,然后再费力地坐到座椅上。下课的时候,她看到同学们在玩游戏,也想参与进去,但有的同学不但不同意,还故意把她推倒。有一次,穆建新实在忍受不了同学们的欺负,回到家就抱着妈妈哭,央求妈妈别再让她上学了。妈妈抱着她心疼地说:“不上学不行啊,你和其他人不同,你没有文化将来生活是没有出路的。你必须好好读书,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从那以后,穆建新在学校没有人跟她玩的时候,她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唱歌,一遍遍地唱她会唱、喜欢唱的歌。有一年六一儿童节,穆建新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歌唱比赛,她声情并茂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为班级获得了荣誉。从此,同学们开始对她刮目相看。
唱歌让穆建新找回了自信,她给自己设定目标,要朝着文艺这个方向努力下去,为自己争得更大的舞台。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穆建新把上完高中考上大学,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新梦想。可是两年后,命运再一次给了她重重一击。1981年,18岁的穆建新高中毕业,被告知残疾人不能参加高考。
在家待业两年后,穆建新决定找工作养活自己,不给父母增添负担。之后的6年,穆建新在别人的冷漠和歧视的目光中,四处打工。
刚开始找工作时,穆建新因身体原因多次被拒之门外。后来,她通过母亲的关系,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食品厂包糖块儿。第一个月,穆建新拿到了18.6元的工资。她高兴地把工资拿回家给了母亲,但母亲又退还给她,要她自己买块布做衣服。
穆建新买了一块自己喜欢的布料,拿到缝纫店去定做衣服,但缝纫店的老板却对她说:“你这种特殊的体型,我们不能给你做,万一做坏了我们担不起责任。”穆建新拿着布料生气地回了家,她决定自己动手做一件衣服。于是,她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教剪裁的书籍,照着书反复试做,直到做出第四件衣服,终于合适地穿在身上。
穿着自己做的衣服,穆建新感觉好极了,她突然想,也许自己可以买些布做些衣服拿出去卖。之后,穆建新就利用食品厂放假的时候,自己做了一些衣服,拿到街上摆摊卖。
这样的打工生活有多艰辛,只有穆建新自己知晓。1989年,平时喜欢读书的穆建新,把对艰辛生活的感悟写了出来,寄给了《辽宁青年》杂志社。这封信被杂志发表出来后,一时间,穆建新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封来信。其中有一位读者,在信中带给她一个好消息:残疾人可以考大学了。穆建新看了兴奋极了,她没想到相隔8年,自己还有机会上大学。她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拿出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结果如愿考上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系。这是全国第一批残疾人大学生,音乐系在全国招了21名残疾人,都是搞音乐的。
上大学后,穆建新学器乐,学演唱,和同学们四处演出,对未来充满憧憬。
大学毕业后没有一家单位愿意接收她,自强不息创办全国第一个民营残疾人艺术团
1992年大学毕业后,穆建新拿着那个年代相当稀有的大学毕业证书,满怀希望地回到家里,却得到父亲在自己大学毕业之前病故的噩耗。原来,家人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习,没有把父亲病危和不幸去世的内情告诉她。
过了一段时间,悲痛万分的穆建新在家人的安慰劝说下,接受了父亲病逝的现实,她只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分配工作,好告慰父亲的亡灵。可是,分到几个单位,都不愿意接收她。有一个单位甚至这样答复她:“你不用来上班,我们照发你工资就是了。”在一些人看来,不工作却有工资应该让人高兴,但穆建新认为这是对残疾人的歧视,她不领这个“情”。
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让穆建新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她曾把自己关在屋子里3天不吃不喝。消沉中,她回忆起大学里和同学们一起演出的快乐日子,突然想知道同学们现在都怎么样了,是不是也如自己这般不如意。
痛苦迷茫中,穆建新给同学们写了信,结果正如她所料,不少同学遭遇了和她一样的命运。这时,穆建新萌生了把这些残疾同学集合起来办个艺术团的念头。她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穆建新很清楚,一个残疾人要组建一个艺术团,困难有多大,需要办的事情太多,而她行动不便,很需要一个健全的人来张罗这件事。于是,她想到让妹妹穆建志来帮忙。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