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失聪孩子:让他们聆听爱的声音

  周喜花,是新疆伊犁州霍城县二中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也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不仅让自己两个失聪的儿子开口说话、正常上学,也让许许多多失聪的孩子重新回到了有声世界,让一个个曾经痛苦不堪的家庭重新获得了幸福!

  今年42岁的她美丽优雅,言谈举止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走近她,了解她,你会发现这魅力来源于真诚、善良,来源于走过的艰辛、坎坷与收获的幸福、希望,更来源于博大的母爱所创造的世间奇迹……

  

  1

  

  周喜花和丈夫许志宏相识于1989年春节。那天,从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不久的周喜花和朋友相约过节,一群年轻人开心地相聚。沉浸在快乐中的周喜花没有注意到,一束目光一直跟随着她——高大俊朗的许志宏对美丽善良的周喜花一见钟情。随后,这个性情豪爽的北方汉子对心仪的姑娘展开了热烈的爱情攻势。1993年5月4日,两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沉浸在幸福中的两个人没有想到,命运对他们的考验随即而来……

  婚后不久,周喜花怀孕了,这让她和丈夫喜悦不已。1994年深秋的一天,周喜花被送进产房,许志宏则焦急而又兴奋地在门外徘徊。整整一天过去了,终于,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划破了寂静的空气,一对双胞胎儿子呱呱落地。怀着对孩子的美好期望,周喜花和丈夫给孩子起名为许健,许康。

  然而,命运却跟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许健在一岁半时被诊断为聋儿,最初,周喜花和丈夫不相信这个事实,他们拍桌子,敲盆子,盆子敲扁了就将家里的碗和盘子一只只摔碎在许健的背后,而许健依然毫无反应。周喜花和丈夫的心碎了。

  难道儿子从此就将生活在无声世界吗?周喜花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决心自己改变现状。她翻阅了大量关于聋儿教育的资料。从号称“无哑国”的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到中国聋儿康复中心万选蓉老师教儿子的事迹,从海伦·凯勒的乐观自信到南京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理念……这些仿佛暗夜里的一盏盏明灯,让周喜花燃起了勇敢走下去的信心和希望。

  凭着多年的优秀教师经验,周喜花开始对许健进行聋儿语训。她放弃了所有的娱乐和交际,将业余时间都放在了为许健做聋儿语训上。为了能让孩子开口说话,周喜花每天对着许健的小脸不停地说;为了让许健感受到声带与舌位的变化,周喜花将许健的手放进自己的口中、喉部,一个发音、一个字地让他体会,一句话一句话地去教,一遍、二遍、三遍……十遍、百遍、 千遍……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

  尽管许健不能说话,但是周喜花从儿子的举动和表情可以看出,他喜欢牛。于是,每天下午放学,周喜花就带着儿子爬上山去看山下小路上归来的牛群,不断地教给他说“牛”,教给他写“牛”。他们母子的手上、胳膊上写满了“牛”。工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7月15日,是周喜花永生难忘的一天,那天,她又带着孩子爬上了常去的那个山坡,等着牛儿的到来。她没想到,就在她发呆的时候,突然听到儿子激动的声音:“偶!偶!”只见许健用小手指着远处走来的一群牛,嘴里发出“偶!偶!”的声音,周喜花惊呆了!儿子见妈妈没有反应,急得满脸通红,抢过周喜花手中的水彩笔,在手心里写了一个“牛”字。这个字如一道闪电照亮黑暗的长空。周喜花明白了孩子是在说“牛”,在写“牛”,儿子知道这是牛,儿子会说话了!

  这个“牛”字是许健从无声世界到有声世界的里程碑。一年后,三岁的许健和以前判若两人,虽然发音还不如同龄的孩子,但他已经认识了300多个汉字,识字能力远远超过了同龄儿童。

  

  2

  

  然而,正当周喜花和丈夫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准备奋力拼搏时,命运又一次将这个家推进了无底的深渊。1997年夏,在爷爷奶奶家的许康因感冒连续打了一周的新霉素,感冒好了,可听力却下降到了85分贝。公公婆婆不敢将这种状况告诉周喜花,可许康在短短的半年内语言大幅度退步,用手比划代替说话,公公婆婆见实在瞒不住了,才小心翼翼地告诉了周喜花。听到这个消息,周喜花一下就晕倒了。这次,她感到自己被彻底地击垮了,任泪水无声地流淌。此刻的丈夫也只是流泪,嘴里重复着一句话:“老天爷呀,为什么?为什么两次把相同的命运降临在同一个家庭!”懂事的许健依偎着周喜花,轻轻擦去了她脸上的泪水,用妈妈经常鼓励他的方式握紧拳头说:“妈妈,勇敢。”看到孩子这样,周喜花抱着孩子终于哭出了声音。是啊,自己一定要振作起来,为了儿子,为了这个家!她以女人特有的韧性告诉丈夫,要振作起来,健儿什么都听不见,我们都能让他开口,康儿还有一些残余听力,为什么不可以从头再来呢?从发音教起,从头开始!

  1998年7月,为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周喜花和丈夫商量,自己留在家里负责对许康进行语言培训,丈夫许志宏带许健去参加南京周弘老师举办的一个全国性的“赏识教育夏令营”。在南京,“东方时空”栏目组对许志宏和许健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题跟踪采访,之后,以“父子情”为题播出了采访专辑。节目播出后,有许多与周喜花遭遇相同的家长到周喜花家来取经,但因条件有限,解决不了吃住,家长只好又带着孩子回去了,但不断地打电话来咨询,周喜花就在电话中给他们指导。有一个孩子叫卢映志,家住乌鲁木齐,周喜花通过电话对他进行了约半年的辅导。1999年12月,周喜花外出学习途经乌鲁木齐,家长将她接到家里,给孩子现场指导,一个星期后,当卢映志第一次叫出“妈妈”的时候,他的妈妈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3

  

  家长打来的咨询电话越来越多。而这时的周喜花和丈夫,为了给儿子治疗已经卖掉了房子,租住了一间平房,条件异常艰苦。可想到那些失聪孩子的家长求助的眼神,2000年,周喜花和丈夫许志宏商量后,一咬牙,开办了一个聋儿康复训练班。训练班就设在自己一家四口租住的平房,家远的孩子则挤在家里一起住。没有教具,她带着孩子们到服装店里找不要的硬纸壳,回来自己动手做成教学卡片;没有训练设备,她就一个音一个音地对口型……

  为了能让孩子们早日像正常孩子一样开口说话、上学,周喜花和丈夫许志宏每天早上7点起床,夜里1点睡觉,除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周喜花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给孩子进行语训上。丈夫许志宏更是尽心尽力担起了管理孩子和训练班的重任。这对爱心夫妻承担起了教师和父母的双重重任。

  因为许多孩子家庭十分困难,善良的周喜花和丈夫只收取微薄的生活和教学费用,他们夫妇俩则想办法从自己的生活费中省下钱,以维持学校正常开展教学。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家庭困难的孩子家长只能给周喜花打白条。周喜花夫妇肩上的担子异常沉重,但是,想到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夫妇俩咬牙坚持着。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