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等于给细菌开门

  人们把耳朵的分泌物叫做“耳屎”,其实,耳屎还有个学名叫“耵聍”,而且它对耳朵有保护作用。

  上理发店洗头、掏耳朵已成为一些人的必选项目,眯着眼睛,任凭技师拿着棉签往耳朵里转,是件很享受的事。可时间一长,有些人的耳朵就不对劲了,外耳道开始发炎,有时甚至还有黄色的液体流出。

  耳屎是保护耳朵的防线

  耳屎呈酸性,它使外耳道保持酸性环境,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抵御外部的细菌侵袭。频繁掏耳朵,将耳屎一掏而尽,等于拆除了耳朵的外部防线,任由细菌侵入耳道和鼓膜,会引起慢性炎症,出现耳朵疼痛、流脓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听力下降。

  耳朵是人体很敏感的部位,每个人耳道的深浅都各不相同,任由一个不了解你身体的人来掏,一不小心,棉签就伤到了耳道旁的皮肤,甚至会伤到鼓膜。如果用来掏耳朵的棉签不干净的话,上面沾有细菌,耳朵的健康就更难保证了。

  耳屎自己就会掉出来

  有时,我们会用“你是不是耳屎堵住了耳朵?”来形容一个人“耳背”。然而,在正常情况下,即使不掏,耳屎自己也会掉出来。

  专家表示,耳屎会缓慢地从耳道内移向耳道口,累积到一定程度,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它就会不断脱落排出耳朵,因此根本不用担心堵塞耳道。健康的外耳道本身就有自洁功能。一味去掏,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让耳屎出不来。因为用棉签掏耳朵,有可能不仅掏不出耳屎,还会将它们往里推,令耳屎不能自己排出。一旦洗头、洗澡时耳朵不小心进了水,耳屎吸水膨胀,酸性的耳屎会腐蚀耳道深处的皮肤,引发炎症。

  而且,经常掏耳朵还会引起耳屎的分泌异常,耳屎可能越来越多,新分泌的耳屎会由原本的片状变为碎屑状,从而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专家提醒,最好不要自己掏耳朵,洗头洗澡时湿了耳朵,最多只能用棉签擦拭一下耳廓的位置。假如出现耳屎堵住耳道的情况,可以上医院处理。耳鼻喉科医生会在额镜直视的情况下,用专业的镊子将耳屎取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