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10年前,南京市发生一起别墅凶杀案,被害者是某中德合资公司的副总经理一家四口,夫妻及一儿一女。
案发后,户主的母亲从德国赶来,见到了犯罪嫌疑人。他们是四个18到21岁的年轻人,有个共同点,都来自同一个贫困地区,都没有完成学业,目前都在失业中。开始只是想偷点值钱的东西,被主人察觉后因为语言不通,惊惧中选择了杀人灭口。
了解案情后老母亲做出决定,不希望判四个年轻人死刑。同时在南京居住的德国人和其他外国侨民,以死者的姓名成立一个协会,用募集到的捐款,为上述贫困地区的孩子支付学费,让他们完成学业,从而走上“自主而充实的”人生道路。
这一行动是默默进行的,到2009年底,已有超过500名贫困孩子得到资助完成学业。老母亲和协会人员认为,唯有如此,死者的生命才算没有白白流逝。
另一有关教育的震撼来自一名逃犯父亲。
这人三年前在西南老家犯了命案,潜逃至东部沿海地区隐身打工。三年来,他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说话做事小心翼翼,从未露出任何蛛丝马迹。
是什么让他忘了警觉?当他想到儿子已经到了入学年龄,当他听说当地教育质量蛮高,当他觉得应该让儿子有文化而不至于走自已的绝路时,他放胆将儿子接了过来。为给儿子报名读书,需要办暂住证,于是暴露了身份。就在为儿子办理入学手续时,在履行称职父亲的角色时,他被警方逮捕。
当他被戴上手铐时,一边的儿子失声痛哭。
两次震撼都与命案相关,一次是被害亲属,一次是案犯本人,是不是固为与生命相关,教育才显现出它崇高的真谛?
我尊敬设立教育基金会的被害人亲属,我把同样的尊敬给那位杀人犯父亲。
摘自《羊城晚报》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