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到2012年4月,《家庭》杂志创刊就整整30周年了。30个春秋寒暑,无数风雨浪潮变幻;30年峥嵘岁月,几多追求沉浮心间。社会、生活、家庭、婚姻……30年间,我们倾心关注您身边的点点滴滴,为您奉献亿方中國家庭生活的故事。作为中國家庭生活第一刊,在创刊30年之际,我们增设《中國婚姻家庭变迁30年》特别策划栏目,从中國人的婚恋观、教育观、生活观入手,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剖析中國家庭30年来的观念变迁,回味30年来我们一起携手走过的不凡人生。
如果找一面镜子映射中國改革开放30年来的深刻变化,最真切的莫过于择偶观的变化了。
在改革开放前封闭的社会系统里,所有个体都被归纳于集体的洪流中,他们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服饰、统一的行为模式,择偶也是集体(组织)包办的事务之一。进入80年代,冰山开始一点点融化,择偶观随着國家的变化而变化。
80年代,知识分子进入女青年的择偶视野,此事置于今天毫无新鲜感,在当时却是场革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知识分子——包括知识分子的装束、言谈、生活习惯——被这个社会鄙视,他们属于低下阶层,被称为“臭老九”。1978年3月18日,中央召开全國科学大会,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成为社会主流。同一年,《人民文学》杂志发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知识分子从此扬眉吐气,以数学家陈景润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成为未婚女性的首选。姑娘们把绣球抛向知识分子的直接原因是高考制度的恢复。高考意味着大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城市政府机关与科研文化机构,成为“人上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被批判了几十年后再次“显灵”。
如果把婚姻分成“恋爱一婚姻”两部分,80年代的婚姻要比之前的婚姻更甜蜜一些。一是80年代的恋人开始拥有基本上算是光明正大的恋爱行为,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二是80年代的文艺作品突破禁区,大写爱情。作家们写恋人牵手、接吻、拥抱,这些内容在全社会被迅速传看、抄录,为爱情的甜蜜“煽风点火”。80年代,出版社出版大量外國文学名著,人们疯狂地购买阅读,得知婚姻之上还有爱情,谈论爱情不仅不是流氓,而且是一种光明、纯洁的作派。
90年代,中國充满了亮点。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大地春潮涌动,人们的财富梦想被激活,此时,择偶的风向标转向淘金人。
姑娘的择偶观最能体现思想解放的步伐。与其找一个大学毕业的机关白领过简朴、悠闲的日子,不如找一个有钱人享受生活。在这之前,主导风尚的是文艺思潮带来的“纯美爱情观”。这一爱情观是由台湾的琼瑶所发明并灌输给青年们的。有人从琼瑶牌的粉红梦中醒了,有人继续做梦。这一来,择偶开始进入多元选择阶段。90年代,中國人的情感豪迈与柔情并存,激进与守旧互相争夺市场。
进入新千年,人们择偶的坐标越发细化,交际手段越发多样,独立人格越发突出。没什么人非嫁不可,也没什么人不能嫁。
值得记录的是,一、青年男女在择偶上受到影视剧和娱乐新闻的巨大影响。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肇始于湖南卫视的征婚节目《玫瑰之约》,择偶可以在全國人民面前演绎,这是中國社会几千年没见过的大事件。到了江苏台的《非诚勿扰》时期,全國观众看到青年择偶可以如挑选商品样讨价还价,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优胜劣汰。当某嘉宾发表“我宁可在宝马上哭泣,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座欢笑”的言论后,舆论为之大哗。二、网络成了青年男女的主要交际工具。婚恋交友网站成了择偶“大卖场”。是驴是马,全在网上晒一晒,遛一遛。
然而对择偶来说,更现实的问题不是职业、学历、身高、相貌,而是房子。2D09年,一部《蜗居》,牵动千千万万青年男女的神经。
房子,这两个字比它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沉重。年轻人择偶找来找去,蓦然回首,发现他们只是在找房子。什么琼瑶,什么裴多菲的“爱情价更高”,什么白头偕老,这些话只有在房子里面才能兑现。房子不光是居所,它的价格正在时时飙升。年轻人不管什么出身、什么学历,都得在房子面前低下他们的头颅。而今天,父辈要对80后子女的婚嫁提供哪些建议呢?他们恐怕无语,苦思的是怎样给孩子提供一套婚房。
说过择偶标准的变化,还要说一下30年中基本不变的观念,中國人素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说法。30年来,男女择偶看重的内在条件仍然是忠贞、善良、顾家、贤惠、孝老和重视子女教育。这些最为中國化的特色,经风云而未变,表达了人们对家庭的高度信赖。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